文章指出,FMG是一家中國概念公司,在短短5年間,從沒有一塊礦石,飛速成長為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巨頭,期間充分利用了中國市場。FMG董事長安德魯·弗利斯特先用中國因素制造資本概念,“吃下”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然后轉手向歐美市場融資進行礦山開發,開采的礦石百分百賣到中國收獲暴利。其執行董事史貴祥曾表示,“中國市場是我們存在的理由,沒有中國的增長,就沒有FMG。”更能印證FMG中國色彩的是,中國十大鋼鐵集團之一的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成為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公司FMG第二大股東,持有該公司17%的股份。路透社8月13日報道稱,兩位熟悉交易內情人士透露,中投與FMG之間正在就10億美元以上的可轉債交易展開深入談判,該資金將用于FMG未來擴張,也就是說,FMG事實上是一家依托中國而生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的資源類企業。“這樣的一家企業完全無法代表國際壟斷鐵礦石巨頭的態度。”文章強調。
搜狐博主“劉濤”發表博文指出,與FMG的談判結果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鐵礦石談判的僵局并未得到有效化解。
首先,這一談判結果并不具有明顯的示范效應,很難對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全球鐵礦石巨頭產生足夠壓力并引發跟風效應。FMG2000萬噸左右的實際年產量,相對于中國每年5億噸的進口規模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因此,中鋼協在短暫興奮一晚之后,第二天仍將不得不面對力拓、必和必拓這些老對手們,繼續艱難的討價還價過程。
其次,即便不排除FMG在未來幾年有迅速崛起的可能———高盛預計,2010年FMG年產量很可能達到5500萬噸,2012年更將達到1億噸,接近于必和必拓現有生產能力。但問題是,一旦FMG成為力拓、必和必拓這樣規模的企業,戰略定位和行為模式都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其加入寡頭聯盟的可能,要遠大于繼續“優惠”中國的可能。目前不少人對于華菱鋼鐵持有FMG17.34%股權這一事實抱有期待,認為這將推動FMG決策的天平偏向中國一側。但正如中鋁持有力拓9%的股權沒有讓中國從力拓身上占得任何便宜一樣,未來FMG的多數股東也會更趨強硬,以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行事。除非中方在短期內能獲得控股權,但中鋁增持力拓股份失敗的案例再次告誡我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就談判結果本身看,FMG其實也并非真的在做“活雷鋒”。FMG這次異軍突起,打破市場潛規則,一方面,是瞅準了中方與三大巨頭僵持不下,先給中方一點甜頭,借機擠占市場份額,不過,FMG給予中國鋼鐵企業的優惠有效期僅從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半年的蜜月期結束后,可以預見FMG將逐漸變得“現實”起來;另一方面,FMG的這種讓步絕不是免費的,根據雙方談判的附加條款,中方需向FMG方面提供55-60億美元的融資。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并未向外界說明,這筆融資將以什么條件、具體由誰來提供。若FMG所獲資金的成本顯著低于倫敦市場LIBOR利率,那么所謂的35%的降幅與33%并沒有本質區別;而如果負責向FMG方面提供融資的是中國進出口銀行或國家開發銀行這種政策性金融機構,或中投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則無異于拿所有中國人的錢,來補貼中國鋼鐵企業的賬面盈利。(記者肖婧整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