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9個多月以后,上周五A股市場再次迎來新股上市。秉承一貫的炒新特性,桂林三金和萬馬電纜上市首日分別大漲82%和125%,首日收盤靜態市盈率達到53.7和52.2倍,動態市盈率也達到49.2和54.9倍。而在隨后的3個交易日里兩只新股走出強勢震蕩行情,并于昨日再度上攻,其中萬馬電纜報收漲停。
兩只新股的超強表現,一方面引發了媒體“A股投資者賭性暴露無疑:又到錢多人傻時”的討論,另一方面則促使管理層加快IPO進度,中國建筑、招商證券、成渝高速等大盤股迅速獲得批文。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又擺在投資者面前:IPO加速重啟將是市場調整的契機么?中國建筑會不會成為另一個中國石油,成為牛市的終結者?
對此,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策略團隊撰文作出了專門分析。首先,文章分析認為,從歷史看,兩只新股的漲幅并不離譜:A股炒新的傳統由來已久,IPO上市首日收盤PE為50多倍可以視為平均水平,牛市越向縱深發展,新股PE越高,其中中小板估值尤其高,歷史上的高點在100倍以上。由此看,兩只新股的漲幅似乎并不離譜。其次,文章也提醒投資者,不要忘記中石油IPO正是A股市場2007年開始調整的標志之一。
那么,中國建筑會不會成為另一個中國石油?或者說大盤股上市對市場有何影響?有投資者認為即將連續發行數個大盤股將耗竭市場流動性,并引發市場調整,甚至導致本輪牛市終結。但文章分析認為,如果大盤股上市首日收盤后估值較低,市場仍有炒作空間,則不但不會消耗流動性,反而會吸引流動性入市“炒新”,甚至帶動整個板塊估值提升,如2006年底上市的工行。當然,但如果上市首日收盤后估值太貴,那走勢很可能像1999年的浦發銀行和2007年的中石油。
因此,文章認為“炒新”能否持續并進而吸引流動性是關鍵,而其中最關鍵處則是上市首日的定位。理論上來說,參與“炒新”的投資者是風險偏好最強的投資者,而在牛市中,股票價格由最能承受風險(或最樂觀)的投資者決定。也就是說,如果新股上市首日收盤價越低,“炒新”的獲利空間越大,這批風險偏好最強的投資者就能保持住市場熱情,IPO發行就能形成正反饋。反過來,如果這些投資者連續出現虧損,進而降低投資意愿,那IPO將形成負反饋,對市場流動性構成壓力,進而促使市場回落。而根據國泰君安的統計數據,歷史上“炒新”的收益率和市場走勢也有很好的正相關性:牛市時一般“炒新”收益為正,甚至有一定的弱領先性。
展望未來,大盤股的IPO將越來越多,而大盤股估值彈性一般較小。按照文章分析結論,如果大盤股上市首日收盤價估值過高,進而使“炒新”熱情衰退,將會對大盤走勢帶來負面影響。當然,如果大盤股估值較低,則將有利于行情向縱深發展。最后,文章認為,兼具房地產和建筑業務的中國建筑正是一塊試金石,其定位如何?對相關板塊有何影響?均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