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0年的第一季度已經過去,留下了一片令人感到暗淡的市場氣氛。對于接著要來的第二季度,某股份制銀行分析師更預言:二季度A股整體下跌的概率有80%。2009年那種陽光的感受似乎已經漸行漸遠,而一季度到期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據理財周報不完全統計,2010年一季度1480款理財產品到期,其中實際年收益率最高為20%,而最低則虧損19.27%。收益最好的產品則集中于結構性產品,信貸類和貨幣市場類產品表現較為穩定,而到期收益落后的產品則仍然集中于結構性產品和證券市場類產品,26款這兩類產品未能實現預期。
渣打銀行7款產品收益率達20%,民生工行產品跟隨其后
在第一季度到期收益排名前15款產品中,渣打銀行9款產品穩坐15個席位中的前9位。其中8款是掛鉤美國石油指數基金產品的系列理財計劃,掛鉤標的物均為美國石油指數基金,由于產品達到設定的提前終止條件,紛紛提前終止。另外1款同樣提前終止,根據到期公告,其掛鉤中國海洋石油。
美國石油指數基金成立于2006年4月10日,以追求WTI與Sweet Crude OilL指數績效為目標,投資標的為美國西德州輕原油、甜原油以及其他種類原油、供熱用油、汽油、天然氣和其他石油類燃料的商品。
其中,渣打銀行這9款產品中,有7款的年收益率達到20%。在2010年1月4日與2010年1月19日到期的渣打兩款產品,均運行了一個月。如果按照年收益率20%,實際理財期限只有一個月來計算,這兩款產品月收益率達1.66%。
“之所以此類產品能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主要得益于這款產品運作的時期踩中了國際原油價格在經歷一定時期的下跌后,受到相關利好影響而走強,可謂是在對的時間買對了產品。當時也有許多客戶因為自身看好石油走勢,而慕名前來購買,這是平時推出產品時比較難見到的現象。”渣打銀行北京分行參與此系列產品一線銷售的許先生(化名)表示。
此外,民生銀行兩款信貸類理財產品非凡理財人民幣T269期(私人銀行)與非凡理財人民幣T269期到期實際收益率達10%,理財期限為323天。工商銀行三款投資于紅酒的理財信托計劃,理財期限為18個月,實際收益率也達到8%。
平安與招行兩款產品巨虧,銀行為客戶提供兩種解決方案
買到具有較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但遇到收益較低的理財產品除了“無奈與割肉”似乎沒有更好的表述。其中以招商銀行“金葵花”增強基金優選系列之“金選雙贏”與平安銀行安盈0808—基金優選3號表現最為突出,前者年化收益率為-19.27%,后者年化收益率為-10.42%。而且理財期限都為2年,招行該款產品累計收益率為-38.53%,平安的則為-20.83%。
在翻查這兩款產品的產品說明書時發現它們之間都存在著一個共性就是:大部分金額都是投資于股票型基金產品,而且成立時間都在2008年年初,受到了金融海嘯的毒害。
“安盈0808是投資于股票類基金的理財產品,盈虧與A股市場走勢密切相關。該產品成立于2008年3月19日,隨著金融危機爆發、流動性緊縮以及大小非競相減持,2008年以來A股市場波動巨大,致使A股市場發生跌幅達72%的股災,多數基金遭受巨大虧損,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使得本產品出現虧損。”平安銀行官方渠道表示。
同時,平安銀行給投資者到期可能出現虧損的情況提供兩個方案:1.對到期止損退出的客戶,給予優先認購處置期間該行發行的理財產品;2.提供該產品展期的投資機會,通過繼續進行基金投資,盡可能地補獲失去的利益。
而記者也就招行上述該款產品致電招行一些支行的理財師,他們對于產品出現如此嚴重虧損情況的原因都表示,“受到2008年以來A股市場嚴重下跌的影響,此類基金產品也不能逆勢而行,致使收益出現如此嚴重的虧損。”據了解,該行為了安撫好投資者情緒也用了平安上述類似的辦法。
廣發證券對銀行理財產品有所研究的分析師認為,“銀行這種投資與股票市場等風險較大的理財產品之所以出現較大虧損,除了是深受金融海嘯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還與銀行內部投資團隊相對不夠專業,沒有充分了解相關因素等有關系。”
招行與平安這兩款產品只是2010年第一季度到期較差產品里面的“佼佼者”。據理財周報統計,除了招行與平安這兩款產品外,中信銀行多款證券市場類產品亦未能實現預期,不過虧損幅度較小,并且部分產品獲得了微利。例如,中信銀行推出的中信理財之雙盈計劃8號到期實際收益率也只為-4.12%,從這款產品的說明書可以知道,這也是一款投資于基金的理財計劃,也是成立于2008年年初,只不過這款產品比招行與平安兩款的跌幅相對較低。
目前,許多投資者的風險意識顯然已經增強不少。“現在很多客戶都偏向于購買保本與具有穩定收益的產品,即使收益低一點也不要緊。對于一些投資于股票基金市場等風險較高的產品都需要考慮得很仔細,即使購買一次的量也不會太多,他們要通過分步建倉來減低風險。”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個人金融部經理林穎表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