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金融環境是建國以來的“三最”:最高的貨幣增速,最低的貸款利率,最快的信貸投放。信貸資金是否全部流入了實體經濟?顯然不是。于是有人疾呼政府強力控制信貸資金的流向。
若當前中國的危機是產能過剩,讓信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以繼續擴大產能的投資能否化解產能過剩呢?
顯然不能。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馬術運動中常發生賽馬在跨欄時突然掉頭,馭手知道,這是馬比較聰明,拒絕鋌而走險。由此類推,擬注入實體經濟的信貸資金自行分流,部分進入虛擬經濟的股市樓市,這其中應該也有“馬”的智慧,因為錢比人聰明!
我最近提出,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的主題是世界都市。隨著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和美國居民支出結構調整,長期以來全球化特別是美國消費驅動的產能擴張已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難題之一就是消化面向外需增長的過剩產能,出路之一就是以城市化驅動的內需增長來部分替代國際化驅動的外需增長。若以城市化作為內需增長的核心,那么金融和地產作為城市化的兩大引擎,就應定義為城市化的新型實體經濟。金融早已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是從傳統的銀行金融升級為新興的證券金融,所以有了股市的繁榮---衰退---再繁榮,逐步推進著新金融的產業化擴張。房地產是在前年才正式確認其為支柱產業的,所以也是中國經濟的新興產業。從這個角度看,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樓市有“喜新厭舊”的偏好,這種偏好來自于資金的逐利天性。
經濟下滑階段,實體經濟投資的預期收益不明,發達國家銀行業不會有大規模的信貸投放。但中國不同,刺激經濟的擴張性政策帶有“長官意志”,所以大規模的信貸投放發生在實體經濟增長減速之時。當信貸資金已“受命”流出銀行后,作為貸款方的企業可有三種選擇,一是存回銀行,這是以息養貸,企業承擔財務成本以儲備流動性貸款;二是擴大產能,這是投資未來,企業承擔投資風險以迎接經濟復蘇;三是轉投股市樓市,這是投機行為,但在可控風險的前提下會儲備投資性收益。
人們通常會說第三種選擇是不合理的,真的是這樣嗎?不能一概而論。在已存在過剩產能的實體經濟領域內,繼續擴大產能的投資決策幾乎就是策馬跨欄,而自行分流的信貸資金就可能有“馬”的智慧。這時,企業的主營目標從經營性利潤轉變為投資性收益,結果會疏解產能過剩。信貸資金的自行分流提高了虛擬經濟的流動性注入,再加上通貨膨脹和經濟復蘇的預期,分流進入虛擬經濟的信貸資金將釀成難以回避的資產泡沫,結果卻會加速城市化的進程。在疏解產能過剩的同時加速城市化,這不正是擴大內需的基本方向嗎?
虛實之間,相生相克,實者不實,虛者非虛。信貸資金的虛實分流,包含著老子學說中虛實相生的道理。人的決策失誤是經常發生的,所以需要有市場自發調節的力量,幫助我們多一些“馬”的聰明,少一些長官意志。(作者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金巖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