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深交所正陸續推出措施,遏制創業板上市首日過度炒作。對于10月30日的創業板首日交易,市場的預期主要是這28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遭到惡炒;但筆者擔心卻相反,創業板的首日有可能遭遇冷場。
從中國股市的歷史看,市場的確有炒新的習慣,凡是新的交易品種,一般會得到市場的追捧。從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的高定價發行過程中就會看到市場的這種預期了。
但投資者忽視了重要的前提條件,即投機炒作是需要“群眾基礎”的,所謂“群眾基礎”是指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和足夠多的參與者,二者缺一不可:資金數量足夠,但投資者數量很少則難以“炒”起來;人數足夠多,但資金總量有限,同樣“炒”不起來。現在創業板的情況可能就屬于前者,資金數量足夠,但參與者數量有限。目前的開戶人數僅有900多萬,與主板市場泱泱數千萬投資者比起來“人氣”明顯不足。更重要的是,這900萬投資者估計大多數屬于打新一族,準備在上市首日就賣掉,根本無心參與二級市場的炒作。因此,筆者擔心這28家公司的上市首日市場承接能力會十分有限。
除了市場人氣不足之外,這28家公司本身也的確存在基本面的明顯不足。概括而言,起碼有以下幾點:
第一,缺乏成長性。28家公司大多數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有的更早。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已經有10年以上的經營歷史了。從它們過去的歷史看,經營了10多年總資產才增長到目前的規模,可見技術、能力及商業模式都空間有限,否則這些公司早成為大公司了。市場以平均50多倍的市盈率的價格來買這些公司的股票,就是預期它們有高成長性,但事實上它們中的大多數成長性存疑,二級市場如何有人愿意出更高的價格來接手呢?
第二,科技類公司本身就有高風險特征。一項新技術,從研發到賺錢的過程充滿著不確定性。研發需要高投入,但研發失敗的概率很高。即使研發成功,要讓市場接受一項技術,還需要經過艱巨的市場推廣工作,需要良好的商業模式,需要高素質的管理團隊等。正因為如此,國外的創業板市場很少有成功的。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曾經有高科技崇拜現象,只要是一家有高技術研究背景的公司一定會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當年的清華同方、清華紫光上市的情景就是典型的表現。如今,這種高科技崇拜現象已經大大弱化了,這是市場的進步。
第三,以基金為代表的主流資金對創業板興趣不大。對于基金而言,它們不僅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長潛力,而且關注市場價格及流動性。創業板市場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在估值水平、流動性、成長性方面和中小板比都不存在優勢,因此,估計基金不會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相反,估計會在上市首日選擇賣出。
由此來看,有關部門不僅需要有遏制炒新的預案,還要有遭遇冷場的準備。(尹中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