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產品牌看來,外資品牌真正的“殺手锏”是依靠產業鏈上下游打通形成的整體優勢在中國實行全方位沖擊,甚至涉嫌低價“傾銷”,利用面板業務的巨額盈利來彌補其在平板電視業務上的虧損。
外資平板一波又一波的“價格戰”,把國產企業逼到潰敗的邊緣。“從整體戰略上我們進入了外資品牌設計的圈套”,“外資企業的目標就是通過持續的傾銷來打垮中國的彩電行業”,筆者日前在走訪創維、長虹等國產彩電企業高管時,國產彩電的巨頭們如是說。
國產彩電業中圈套
“過去幾年我們在策略上犯了錯誤,首先是2004年至2005年內耗式的價格戰使國產品牌失去了后勁,其次是2006年后我們片面強調要做好產品和服務來迎接外資的挑戰,甚至寄希望于國內平板電視上游產業鏈的起步,然而從整體戰略上我們進入了外資品牌設計的圈套。”長虹多媒體業務群董事長郭德軒對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下跌作如此解釋。在郭德軒看來,外資平板在中國市場真正發力是從2006年開始的。
在外資品牌發力前,國產品牌是中國市場價格戰的主角,而且占據了超過3/4的市場份額,外資平板表面上對中國市場采取的是有針對性的價格戰,以及產品線的拓展,但這背后隱藏的卻是其巨大的產業陰謀。在國產品牌看來,外資品牌真正的“殺手锏”是依靠產業鏈上下游打通形成的整體優勢在中國實行全方位沖擊,甚至涉嫌低價“傾銷”。
外資平板已觸傾銷“紅線”
按照WTO有關規定,如果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一國的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使得另一國國內有競爭能力的產業受到損害的行為即為傾銷。外資平板在中國采取的靈活價格策略一方面起到了搶奪市場份額的效果,同時也讓剛剛起步的中國主流彩電廠商平板電視業務都出現了虧損,整體份額大幅下降,從這一角度來看,傾銷“紅線”已經觸及。
筆者翻閱幾家外資企業2007年的財務報告,發現這些企業的平板電視業務雖在銷售收入上取得了超過30%的增長,但幾大外資巨頭的平板電視業務依然出現虧損。目前外資平板產品在中國的銷售價已低于其在日本、美國等地的售價。
中企要學會反傾銷
對于外資企業的這種操作手法,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認為,外資平板在中國的銷售價格目前甚至都低于中國品牌,按照外資企業的運營成本計算,這些企業都是虧損運營的,他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持續的傾銷來打垮中國的彩電行業,他們之所以能夠連續3年都這樣做,源于其面板業務的巨額盈利。
針對日、韓平板的聯合傾銷和壟斷上游資源的行為,東方證券分析師陳剛表示,日、韓企業此前保護本土市場的做法是值得中國企業學習的,中國企業應該學會使用反傾銷、反壟斷的武器。
Displaysearch深圳代表處市場總監張兵也認為,中國彩電企業過去遭遇了太多的反傾銷,如今到我們的彩電產業受到日韓企業的實質性侵害后,中國的彩電企業應該站出來搜集外資品牌聯合傾銷的相關證據,并向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申請對外資品牌發起反傾銷調查。
數據顯示面板獲利
銷售低于成本:有數據顯示,以某外資平板一款40英寸液晶電視今年5月初的最低報價5990元來看,其40英寸液晶屏的價格應該在530美元左右,而液晶屏只占液晶電視成本的60%左右,按此計算,成本價超出了6100元,不到6000元的市場價顯然是低于成本銷售的,而外資品牌在中國的銷售目前有60%以上來自這樣的特價機。
面板業務獲利豐厚:根據2008年第一季度財報,LG液晶面板業務的凈利潤達到7.35億美元,三星電子液晶面板業務的凈利潤也達到8.56億美元。LG一個季度就賺7億多美元,隨便拿出一兩億美元砸向市場,就會把中國企業逼到潰敗的邊緣,如果長期持續這種不對稱競爭格局,最后的結果現在幾可預見。通過壟斷地位在面板業務上獲得的豐厚利潤,讓中國彩電行業無力招架。(周峰)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