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滬深股市再度創出新高,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分別收于4173.71點和12624.13點。股市之強使投資者越來越大膽,其實,此時需要的是更強的風險意識。
加息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沒有壓垮高位的股指,相反,大盤跌創新高,這種走勢與前兩次加息后的市場表現極其相似。從2005年6月最低的998點,上漲到現在的4100多點。即便股指存在虛漲成份,到目前為止,賺了2倍或3倍的股民太多了。如果說去年還有“賺指數不賺錢”的苦惱,那么,今年持有績差股的股民尤其賺得歡。財富效應全面上升,甚至有一首套用《死了都要愛》的翻唱歌曲《死了都不賣》開始走紅,歌詞中唱到“只要你翻倍我才賣,死了都不賣,不給我翻倍我不痛快”;“做股民就要不動搖,不怕套牢或摘牌,股票終究有未來”。
“死了都不賣”,如果按這種理念進行證券投資,不能稱其為中長線投資,而是置風險于不顧。《死了都不賣》是新股民創作的,反映出新股民盲目投資的認識與狀況。中華英才網近日啟動的一項“職場炒股調查”顯示,所有受訪者對金融股票知識了解甚少,只有20%的股民宣稱對股市十分了解,而多數受訪者稱只對股市略知一二,還處于學習階段,24.5%的受訪者則對股市及相應的金融知識完全不了解。此外,數據顯示,邊上班邊炒股的人群中,月薪在3000元以下約占60%,職位是普通員工的占到65%。這個調查反映出當前股市散戶化的現象趨于嚴重,與其說是機構把指數不斷推高,還不如認為是新股民的熱情“點燃”了股指上漲的“助推器”。既然都已經“死了都不賣”,加息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又如何讓股指“回頭”。
其實,國內股市雖有“資金市”之說,但終究難以改變有漲有跌的規律。本周二和周三,B股指就出現了大幅震蕩,甚至在盤內一度拖累滬深兩市的綜合指數,滬市B股指數分別下跌了6.89%和5.03%,一大批B股跌停。在“五一”節后的B股市場賺錢效應刺激下,連日來B股賬戶開戶排起“長龍”,B股市場不缺新入市的資金,但大幅上漲后,還是出現了大跌。B股市場震蕩提醒A股投資者同樣要注意風險,獲利的資金終究會回吐。或許新股民有“死了都不賣”的勇氣,但獲利回吐的壓力不會因此消失,而只是推遲,該調整的終究會發生。
本周以來,房地產、汽車、電力等板塊漲幅居前,表明市場進一步“挖掘”二線藍籌股的投資價值。但投資者也注意到,在同一板塊中,有漲停板運氣的往往是業績相對較差的個股。而且,ST股票連續漲停的現象還在繼續,不少虧損的ST股票開始股價逼近10元,或者已經超出10元。另一些題材股或重組股則難以收住連續上漲的步伐,甚至有個別個股已是連續近20個漲停。這種熱鬧的景象,給新股民的感覺就是賺錢太容易,不需要價值判斷能力,以及投資技巧,只要“死了都不賣”的勇氣。筆者就看到身邊的新股民,以漲停的價格大膽買入ST股票,接下來享受了幾個漲停。倘若證券投資由此開始的話,新股民怎么可能具有風險意識?主導漲跌的機構當然善于利用新入市資金的“敢打敢拼”精神,在高位制造出誘人的上升行情,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最近一次央視節目中,老股民“楊百萬”透露,“今年我也已經撤退完畢了。” 經歷過四個熊市、四個牛市的他,還告誡那些嘗到賺錢甜頭的新股民,“叫吃魚不吃魚頭和魚尾,吃中段,所以每一年我到相對的高點就逐步撤退了。特別是最近證監會發布了風險提示以后,我基本上不做長線了,不過是逢大跌買一點,漲起來了就還給它。”
顯然,老股民“楊百萬”不會“死了都不賣”,而越看到股指上漲,風險意識也就越強烈。對此經驗之談,新股民不可不聽。尤其是月薪在3000元以下的兼職股民約占60%,他們大多抗風險能力較弱,沒有風險意識的結果肯定糟糕。一言以蔽之,可以對股市前景看好,但絕對不能盲目看好,證券投資的第一要素是知道風險的存在。(記者 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