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尾盤雖然收紅,但兩市總計不到1400億的成交量還是讓人感覺到了一絲寒意。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兩年時間,股市上漲了300%,而其間沒有過一次像樣的調整,近期股市雖有調整,但并沒有跌透,行情處在十分敏感的階段,投資操作需注意避開三大風險區。
成交萎縮令券商概念很受傷
券商股及券商概念股從今年3月份開始集體發飆,只要能與券商沾點邊的股票,不管業績怎么樣,都能拉幾個漲停。
券商概念股的估值與證券公司的業績有著很大的相關性,而券商業績又與股市的成交量及漲跌直接相關。在1300點的時候,滬市成交量一般在40億元左右,證券公司的傭金收入極少,同時因為股票在下跌,證券公司的自營業務也是虧損的。但最近一段時間,滬市日成交達到3000億元,甚至最多時高達4000億元,證券公司的傭金收入數十倍地上漲,證券公司的自營業務所買入的股票也大幅上漲,同時承銷業務也能收取大量承銷費用。
但是每天3000億元的成交量可以持續嗎?有分析人士指出,若以證券公司這種情況下的業績作為依據來衡量券商股的估值水平,顯然是不合理的。每天3000億的成交很容易便消耗掉了股市的能量,而一旦成交量按目前這種速度縮水,券商的傭金收入肯定會大幅下降,再加上券商自營業務的虧損,券商股此前的跌幅恐怕遠遠不夠。
藍籌難在跌勢中獨善其身
近期不斷有股評人士吹捧藍籌股將是跌勢中唯一的避風港。但記者注意到,截至昨日收盤,牛網軟件顯示的滬深300平均靜態市盈率已經在90倍以上,其中萬科為49.9倍,茅臺為52.4倍,招行為35.7倍。難道大盤跌勢形成的時候,藍籌股真的可以獨善其身?
有分析人士認為,藍籌股不跌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四:一是國內A股與H股的折價普遍仍在30%以上,要達到平衡,很多發行了H股的藍籌股還有很大的下調空間;二是藍籌股本身的市盈率已經過高,有調整需要;三是基金的后續資金可能不足以支撐大盤股的上漲,而在大盤處跌勢時,開放式基金遭到贖回的壓力亦非常大;四是大盤紅籌回歸,資金壓力將更大,內地投資者的炒新習慣將促使大量資金流向新藍籌。
垃圾股可能是永遠的痛
4月份,香港《明報》曾刊登過一篇關于內地基金首季多跑輸大市、基金經理成散戶嘲笑對象的報道。3月份,績差股、微利股可謂是雞犬升天,買什么漲什么。但當時建信基金投資總監李華預計,年內垃圾股泡沫必然破滅,到時候投資這批股票的散戶,將會損失慘重,而且這種損失將遠超他們的預期。
李華的預言似乎正在變成現實。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以6月29日為基準日,ST股票有27只近五個交易日跌幅逾20%,平均跌幅為10.61%;申萬風格指數中的微利股和績差股中有73只跌幅逾20%,最多的跌去近34%,平均跌幅為13.27%,昨日更是有55只ST股封于跌停,有近四成股票跌回3月以前水平,而且大多還處于下跌趨勢。
分析人士指出,垃圾股就應該是垃圾價,白菜賣出黃金價肯定不正常,題材股帶給投資者的也多半是失望。對于那些沒有來得及跑或者想跑卻跑不掉的股民來說,垃圾股可能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賀輝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