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處于牛熊分界線,管理層怎么做?眾目所矚。以表面上的市場化為手段,暗行行政調控之實,恐怕行不通。
再融資恐懼癥大爆發,中國平安與浦發不屈不撓的再融資,與中國聯通等風聲鶴唳的再融資傳言,使投資者成為驚恐與憤怒之鳥。
有些機構與個人在唱贊歌,因為A股市場估值過高,以融資方式增加市場供給,使市場回到合理的估值區間,一旦發生恐慌性殺跌,就以輸入增量資金的辦法凝聚投資者人氣,這被認為是利用供需關系進行市場化調控的高明手段,可以使中國股市擺脫國際熱錢的襲擊,避免重蹈日本、東南亞股市的覆轍。
這是錯誤的認識,是以偽市場化取代真正的市場化,是以供需關系代替資本市場的成本與收益理論,很難取得好的效果。我們一直在以供需關系的簡單圖解,將復雜的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工程簡單化、臉譜化,而忽視了市場化所真正需要的全面的基礎構建。
22日滬綜指再次突破年線,有多只新基金獲批發行,旨在支撐近期持續下滑的股市,預計流入資金在800億元左右。一個月以來管理層第三次為新基金“開閘”,有人稱之為藝術的調整,“管理層最近審批基金的節奏確實控制得很好,對癥下藥,出一個利空批一只基金,種類分布也相當合理,目前為止是4只債券型基金4只股票型基金。很有藝術感,體現了在政策上改善資金面的取向。”這種評論讓人啼笑皆非,發展資本市場不是搭積木,將散戶、機構投資者穩定在一定的比例,就能建成健康的資本市場。如此理解市場化,是對市場化的最大誤讀。事實上,從去年5.30之后,調控政策已經從行政審批為主轉到供求關系為主,基金成為調節之源。當幾天之內股指深跌到3400,管理層放開了基金的申購推升股市,而在股市快速上升階段,從10月份開始有48家基金宣布暫停申購,48家基金暫停一切申購,有一部分基金明顯減倉,并且社保基金開始全面和大幅減倉,果然,11月8日又出現了一場4.85%的深跌。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這是市場化的調節手段嗎?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管理層試圖將股指控制在某個區間,但政策性調控引發的后果是恐慌性下跌與瘋狂拉升,很少出現管理層所希望的理性,而此次的再融資,使得投資者再次直面股改前的終極疑問,資本市場是否又回到了圈錢市的本質?這是對資本市場的極大損害。
如周洛華先生所言,左右資本市場熱度的不是供求關系,而是成本收益,當成本高到一定程度預期收益大于市場投票權時,投資者就會用腳投票。毫無疑問,與H股市場相比,內地投資者的持股成本要高出數倍,因此,必然催生出與成本相對應的收益要求。在牛市上升期,由于股市擊鼓傳花游戲,使得畸低的收益被掩蓋在重重煙幕之下,在新會計準則以及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下,凈利潤的流失被刻意忽視。一旦市場下挫,中國資本市場成本畸高、回報畸低這一硬傷,就成為投資者心中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無論怎樣的供求關系,也改變不了成本收益不匹配的現實。反過來說,人為的調節供求關系,不僅不是市場化的手段,相反,是行政控制能力在股市深度滲透的象征。
要建立市場機制,首先要使股市機制符合市場定價規律:第一,上市流通的股票達到一定比例,可以使市場定價機制發揮作用,而不是讓那些控股股東成為莊家對股價吆五喝六。此次的再融資可以成為一個經典的反面教材,了解控股股東的決策對股價無以倫比的調控能力。如今一家公司尚且如此,今后股指期貨推出,如何控制大機構操縱?第二,進行制度性建設,使市場明確預期,在怎么樣的條件下公司會上市融資或者再融資,由市場自行做出判斷。而不是任由上市公司進行利益輸送式的定向增發,或者進行圈錢式的公開增發,形成完全扭曲的激勵機制,上市公司的融資與再融資與對普通股東的回報完全無關。第三,管理層設立規則后,按照規則行事,逐漸放松融資與資金入市的管制才是市場化的正道。
中小股民已經在教育、醫療等領域領教了偽市場化破壞市場與民生的威力,在股市不應遭受同樣的痛苦。(評論員 葉檀)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