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5日電 香港《大公報》3月5日發表題為《瘋狂“圈錢”毀股市根基》的文章稱,連日來,中國股市脆弱的表現已經向決策層發出一個不容忽略的信號:投資者對再融資行為已經無法忍受!如果忽略這一信號,不對瘋狂的再融資行為加以制約,導致投資者因寒心而離場,資本市場的未來將被徹底葬送。
文章摘錄如下:
眾所周知,在本輪先揚后抑的交易過程中,一改近期縮量的態勢,量能明顯增大,表達了市場對“獅子大開口”的公開增發方式已是極為反感和相當恐懼。去年,中信證券和萬科分別在9月初以數倍于定向增發的價格對流通股東實施高價增發,認購者已經深套。如今,人們不禁要問:還有多少家公司將推出這樣大手筆的增發?二級市場將這些公司視為績優公司、成長公司、藍籌公司,看好該類公司,投資該類公司,讓該類公司做大做強,難道就是為了得到這樣的“回報”嗎?而且都不向流通股東作一點點真誠的解釋,只知道“拜會”機構試圖通過。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采取定向增發非要公開增發呢?再融資有許多種方式,除公開增發外,還有配股、定向增發、可轉債等等,而對二級市場沖擊最大的無疑是大手筆的公開高價增發。在未增發時先下跌、在增發后跌破發行價的例子已比比皆是。
在目前低迷的市況中,任何利空都有被擴大的可能性,同時公開增發也會成為短期做空的借口、工具、武器,請市場各方務必能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實際上,在連續的下跌后,目前在100元以上的個股僅剩下8家,在50元以上的個股也只有近70家左右。由此可見,高價群體已是傷痕累累;另外,大盤權重金融股更是跌勢慘重。由于公開增發的陰影存在,使得該板塊無法真正進入價值區域,這是近期亟待解決和正視的一個問題。
就短期的操作上來看,在公開增發的問題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學會自我保護,避開這一“雷區”。但也不必過于悲觀,因為資金從這一板塊大量流出之后,也會尋求新的投資方向,形成新的熱點。
據了解,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有關再融資的規定中提到:美國上市公司掛牌交易后,要等18年后才有資格進行再融資一次,并且,只有投資者持有該公司股票的投資回報大于其投入的資金,才有資格進行再融資。倘若此規定真實無誤,其條件之苛刻,足以阻止惡意的圈錢行為,也足以確保投資者信心不受傷害。
而我們對再融資的規定過于寬松。以中國平安為例,它剛剛在去年3月份才完成A股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不到一年,在它尚未給投資者帶來實質性回報的情況下,就匆忙推出近乎瘋狂的多達1600億元的再融資計劃,相當于它去年在上海證交所IPO融資規模(400億元)的4倍。如此貪婪的再融資計劃與用抽水機抽血何異?倘若這種再融資行為得以通過,投資者的信心將被徹底摧毀,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將暗淡一片。
以浦發銀行為例。它目前的凈資產只有300多億元,并且其60億元次級債的再融資剛剛發行完畢,接著就傳出再融資400億元的計劃。可以想象,像中國平安、浦發銀行這樣磨刀霍霍,準備再融資的上市公司成群結隊。如果所有公司都如此效仿,股市將從此遭到投資者唾棄,不僅是徹底步入熊市的問題,它將不再有明天。
心靈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對投資者信心無休止地透支必然遭到相對等的報應。應該認識到,中國股市的供求關系已經發生逆轉。僅因限售股解禁增加的流通壓力,就已令市場難以承受。而新股發行的快速擴張(2007年滬深A股新股的發行規模超過了4470.83億元,而美國同年新股發行規模不到400億美元。A股成為2007年全球融資最大的市場)、再融資規模的繼續擴大,正在成為投資者的不可承受之重。
有數據表明,截至去年12月27日,共有188家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實現募資約3657億元,包括非現金資產1008億元,超過2001至2006年6年間的再融資總額。此外,2007年已公布增發再融資預案的上市公司還有242家次上市公司。這種無節制的再融資膨脹,無疑正在給股市發展的根基帶來毀滅性破壞。除非監管層認為投資者的承受能力是無限的,除非認為市場的容納能力是無限的,否則,必須盡快嚴格規范上市公司瘋狂的再融資行為,提高再融資的門坎,叫停那些貪婪的失去理性的再融資計劃,挽救市場的信心,挽救投資者的信心。
再從上市公司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嚴格限制其再融資對其長遠發展也是有益的。如果一個公司不通過給投資者帶來足夠的回報就可以順利圈錢,他們哪來的動力去治理好企業,回報廣大投資者?
生存還是毀滅,已經是監管層目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要股市的未來,還是要對上市公司無節制再融資欲望的滿足?要資本市場的根基,還是要短暫的、虛幻的快感?這不是簡單的選擇題,而是一個個責任。監管層應該嚴格市場監管,嚴格規則制度。監管層不能眼睜睜看著辛辛苦苦推動的股權分置改革成果付之東流。僅就短期而言,對因再融資導致的信心喪失須盡快挽回。對于任何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申請,都應追加上時間限制和對投資者的回報這兩大限制性條件。對于不合規則的再融資鬧劇,必須盡快叫停。(陳雨水)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