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在經歷了一個精彩的奧運會之后,重新在上周把關注重點轉移回A 股市場。但股市似乎尚未從“跳水”項目中走出來。眾所期待的后奧運行情,有被“后奧運震蕩”所取代的可能。而前期一直凈買入的機構(如基金等),也在上周出現了又一輪拋售。
這些“殺跌盤”出自何方,又因何而來呢?本期基金周刊予以關注。
市場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最近兩周的首要做空力量,來自市場本身。這一點從周刊對基金經理的采訪中也可以發現。
一些基金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管理的基金倉位早已調整到位,很難在如此低的指數位置,做大規模殺跌。而對于一些業績穩定增長的基金重倉股,成為最近的“殺跌對象”,他們也感到不解。“只能說,市場在跌估值水平吧。”一位基金經理認為。
而從一些市場交易數據看,個人投資者“多殺多”成為市場主因,在最近兩周內,個人投資者的拋售規模約占到整個市場拋盤的60%上下,并且持續凈賣出。而保險的接盤信心不足,QFII整體實力不夠,基金維持中性地位,最終制造了這輪為期兩周的集中殺跌。
另外,在機構持有信心較堅定的貴州茅臺上,主要的殺跌動作也來自場內的民間機構和個人,這也印證了上述推論。
看淡宏觀?
當然,基金并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的倉位也可能導致不同的投資策略。而據基金周刊了解,上周確實有部分深圳等地的機構在做結構性調整,而這可能就是市場傳說的“基金殺跌”的由來。
從目前看,部分機構在目前這個位置上,主要調整的仍然是銀行、運輸等周期性行業。其原因可能仍舊出在對于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進一步認識上;而對于未來出現的政策放松不再寄予希望,可能也是主因。一些機構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對周期類行業的影響才開始,未來經濟放緩可能還有第二波,這是其在目前點位堅決出貨部分股票的理由。
而市場所擔心的基金申購贖回導致的流動性問題,則根本沒有跡象要出現。
先求生存
生存的壓力可能也在考驗包括基金和民間機構的諸多公司。尤其在不斷下挫的世道中,那些維持較高倉位的機構,在堅持個人原有決策方面,壓力也越來越大。
從最近幾個星期看,包括場內私募機構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部分一直保持較高倉位的機構投資者,在基本面和市場氛圍的雙重夾擊下開始逐步減倉,這種違背風格的操作顯示,不斷下跌的市場確實給場內的投資者形成了很大的現實壓力。
而市場內時起時落的拋售壓力、則更明白地顯示,市場機制下,由流動性引發的慣性下跌可能亦有加強的可能。(周宏)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