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7日電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2006年全年糧食產量有望超過49000萬噸。對此,很多人持樂觀態度,認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已經不是問題!督洕鷧⒖紙蟆方裉炜闹赋觯m然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三年增長,但是,中國的糧食安全仍存在不少隱患,糧食問題仍然不可放松。
文章指出,雖然中國糧食連續三年增產,但是,糧食生產仍存在很大不穩定性,穩定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形成。
河南是中國最重要的產糧大省。據統計部門預計,今年全省糧食總產量將首次突破1000億斤大關,達到1011億斤,比上年增長10.3%,再創河南省糧食生產歷史最高水平。
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河南省永城市農業局局長龐舉民認為,在為中國糧食豐收喜悅之余,萬萬不能忽視以下問題:首先,農業生產資料連續三年上漲,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其次,農業活勞動投入逐年減少,在家種地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再次,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生產條件仍然比較脆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此外,農業的公共服務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植保服務體系、種子繁育推廣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民教育體系等四大體系,都還不成體系。直接為農業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呈逐年減少趨勢。
文章認為,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水平低下,運力不足,流通不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糧食綜合供給能力,并給中國的糧食安全,特別是銷區糧食安全帶來很大隱患。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認為,雖然近幾年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不少,但綜合生產能力并不等于綜合供給能力。從供給方面看,對糧食安全和糧食供求平衡影響最為全面和直接的,不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而是糧食綜合供給能力。
據姜長云介紹,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糧食主產區和主要消費區呈嚴重錯位分布。主產區集中于東北地區、黃淮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主銷區則主要集中在東南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糧食產銷區域錯位分布明顯,目前全國糧食每年總流量高達1.7億噸,其中跨省糧食流量約為7000萬噸。在糧食跨省調運數量日趨增加的情況下,糧食流通能力建設對保障糧食安全顯得更為重要。
但是,文章指出,據了解,在吉林、河南、浙江、天津等糧食主產區倉儲設施簡陋、運輸設施不配套、鐵路運力不足、流通搬倒環節繁多等方面的因素,已嚴重制約了中國的糧食綜合供給能力,導致產銷之間銜接不暢。
浙江省糧食局副局長周柳軍介紹,浙江省每年的糧食調入量為200億斤。平時保證市場供應倒沒有問題,如果遇到糧食市場有個風吹草動,市場供求發生變化,流通不暢的問題馬上就會凸顯出來。
位于黑龍江省東端的建三江農墾分局,年產糧豆250萬噸左右,商品率達90%以上,是中國重要的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但是,由于運力所限,這里的糧食經常出現積壓現象。據該局局長助理祁祥一介紹,2005年該局約有270萬噸糧食需要進入國內市場流通,而建三江區域內的三個火車站,當年總共才發運糧食98萬噸,占運輸總量的39%,缺口達150萬噸左右。
文章最后指出,近幾年,雖然中國的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基本恢復,但是,品種性、區域性的糧食供求結構失衡問題日趨嚴重。如果不能及時加以解決,很可能會超過總量問題,成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國家發改委的姜長云等專家發現,1990年代以來中國發生的多次糧食供求失衡,多是由糧食主銷區的稻谷供求失衡引發的。而幾個大的糧食主銷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往往是引發中國糧食供求失衡的先導性和敏感性地區。
據姜長云分析,中國的稻谷80%以上產自南方,而東南沿海則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這些地區耕地將逐年減少,稻谷產量不斷下降,庫存降低。另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此就業。隨著外來人口規模的擴大,這些地區對稻谷作為口糧的消費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
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中國粳米的消費群體正在進一步擴大,稻谷消費中“以粳代秈”的傾向也會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局部地區,由于稻谷特別是粳稻供求失衡而產生糧食市場波動,將成為影響糧食安全的一大隱患。
除了品種結構以外,由區域結構而引起的糧食供求失衡,也有可能影響到中國的糧食安全。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糧食產銷區之間分布更為不均。原有的一些糧食主銷區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據國家糧食局統計,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糧食主銷區省、市,糧食自給率都低于50%,這些地區要實現糧食的供求平衡,對糧食主產區乃至全國的依賴性更強;這些地區的糧食供求失衡,對糧食主產區乃至全國糧食供求的影響更大。(李鈞德 沈錫權 楊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