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承受的‘熱錢’流入規模,已超出亞洲金融危機前整個東亞所承受的規模,但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至多只有亞洲金融危機時日韓加上東盟GDP規模的四分之一,中國的資本管制真的能夠在資本流動逆轉時如此有效地阻擋‘熱錢’的撤出嗎?”在昨天發表的一篇最新金融研究報告中,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對目前中國的“熱錢”狀況表示了擔憂。
作為金融界的知名青年學者,鐘偉曾多次參與國家金融和財政部門的核心政策研討。在這篇名為《危機調整也許在三年之內》的研究報告中,鐘偉強調,“熱錢”流入的巨大規模等問題已經開始影響我國中短期的金融形勢,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政策調整,那么危機性的市場強制調整也許會在三年內發生。
“熱錢”又稱“國際游資”,是國際上合法或非法的過剩資本,它們通過各種渠道在國際上迅速流動,給各國經濟帶來沖擊。二十世紀80年代的墨西哥金融危機、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都有這種“熱錢”的推波助瀾。
根據鐘偉的計算,截至2005年底,在我國境內的“熱錢”超過3200億美元,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別為4000億美元和5000億美元,預計到今年和明年底,國內的“熱錢”規模很有可能突破6500億美元和8000億美元。“‘熱錢’向中國流入是受多種因素驅動的:既可以實現規避國際金融動蕩風險,也可以對人民幣套匯套利,還可以對國內股市、樓市進行投機”。
鐘偉給出的資料顯示,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996年底,注入東亞的“熱錢”約為5600億美元,而到199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后流出東亞的“熱錢”約為8000億美元,這給東亞帶來非常慘痛的損失。鐘偉認為,目前中國承受的“熱錢”流入規模已超出亞洲金融危機前整個東亞所承受的規模,因此,必須意識到資本流動逆轉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風險。
鐘偉的擔憂得到經濟學家梁小民的呼應。梁小民認為,目前非法進入中國的“熱錢”保守估計已達5000億美元,相當于基礎貨幣供給增加3.5萬億元人民幣,其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不可小覷。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