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布的5月CPI同比漲幅如期回落,但同時M2增速反彈、PPI快速上攻、外匯加快流入這三大新的推動通脹因素涌現。分析人士認為,通脹并未真正脫離“危險期”,貨幣政策仍會堅持緊縮,未來數量調控將繼續頻頻亮相。
在密集公布的數據中,三項變化引人關注。
首先,從金融數據看,貨幣層面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壓力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5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意外大幅反彈,同比增幅從4月的16.94%升至18.07%,創4個月來新高。專家分析,5月由于地震原因,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都可能升高,推高M2。M2強勁反彈對未來通脹產生新的壓力,這可能是引發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的原因。
同時,5月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幅達17.93%,低于M2。這是M1、M2的“喇叭口”一年多來首次反轉。這很可能預示著新的流動性壓力正在匯集,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轉移,銀行可貸資金更加充足,派生貨幣速度可能加快,形成新的流動性壓力。
而5月存款同比大幅增加7245億元,顯示股市、樓市吸引力降低,存款向資本市場“搬家”的壓力得到緩解。不過其中也不排除“熱錢”潛伏在銀行的可能,目前的升值速度和利率水平已經對熱錢產生較大吸引力。總的來看,銀行流動性過剩可能再次加劇,加大了未來通脹上升的風險。
其次,從物價指數來看,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通脹壓力雖然暫緩,但上游價格持續上漲對通脹的壓力卻在增加,形成新的通脹風險。
專家認為,CPI漲幅回落,主要是食品價格漲幅回落所致,但這并不意味著通脹風險得到解除。
5月PPI同比上漲8.2%,CPI同比上漲7.7%,這是二者的“剪刀差”一年半來的首次反轉。上游價格向下的傳導壓力加大,輸入型通脹風險增加。PPI漲幅創三年多新高,上漲原因主要來自于國際市場原油、煤炭、鋼材、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專家擔心中國可能進入高成本時代,上游價格過快上漲終將傳遞至消費終端,PPI上漲成為未來通脹的最大隱憂。
專家認為,目前,一方面CPI漲幅仍在遠高于4.8%的目標值之上運行,另一方面,價格管制掩蓋了PPI向CPI傳導的通脹壓力。如果未來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繼續走高、國內價格臨時干預取消、資源品價格改革啟動,則CPI將承受來自上游價格的新的上漲壓力。屆時,即使食品價格因素得到緩解,高通脹危險也仍將困擾中國。
最后,從外匯流入來看,各種渠道的外匯資金流入為國內流動性帶來新的壓力,成為不容忽視的通脹風險來源。
5月貿易順差達到202.1億美元,雖然同比略降22.1億美元,但仍處于較高水平,不排除有“熱錢”藏匿其中的可能。順差繼續向國內輸入流動性,從貨幣層面加重了通脹壓力。
外商直接投資仍在快速增長。1—5月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427.8億美元,同比增長55%。目前中國由于加息、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投資環境不如前兩年,而外商直接投資卻仍在大幅上升。外資涌入也從貨幣層面加重了通脹負擔。
此外,據稱中國4月末外匯儲備已劇增至1.76萬億美元,其中除了外貿順差和外商投資以外,其他渠道流入外匯超過1300億美元。無論這些資金是不是“熱錢”,都給國內流動性帶來壓力。今年前四個月外匯儲備已增長2284億美元,這些外匯流入給貨幣調控和通貨膨脹帶來新的風險和壓力。
從以上三大新通脹因素來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局面并未度過通脹危險期。專家認為,不能坐等通脹自動出現“前高后低”。由于國內外眾多通脹因素交叉,本輪通脹持續的時間可能延長,范圍可能轉移或擴大,嚴重程度也可能超出預期。調控政策會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不太可能因通脹數據略微下降而放松緊縮調控。
從政策工具上看,加息、升值都不是抑制通脹的唯一辦法,目前也沒有產生顯著的效果。對經濟增速下滑、出口減速的擔憂也仍然限制了價格工具的使用。而數量工具雖然不能治本,卻最有效,能夠立竿見影地回籠流動性,減輕通脹壓力。央行目前仍主要倚重準備金率、央票等工具,預計數量工具還會繼續被頻頻使用。(記者 王棟琳 )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