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11月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4%,同時比10月份下降0.8%,創出22個月以來新低。 中新社發 紹常 攝
|
12月1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11月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4%,同時比10月份下降0.8%,創出22個月以來新低。 中新社發 紹常 攝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目標,即以高于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約3至4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作為2009年貨幣供應總量目標,爭取明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分析人士認為,該意見以及此前出臺的一系列擴張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大大緩解通縮風險,防止CPI出現明顯負增長。
一般認為,當一個經濟體的CPI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跌,即進入了通貨緊縮。扣除季節調整因素,我國CPI已經連續4個月環比下跌,11月份環比跌幅更達到0.8%,接近歷史通縮水平。從世界各國情況看,出現通貨緊縮時,除了物價下滑,往往伴隨著經濟增長停滯和貨幣供應量下滑。物價下滑是后兩者的滯后指標。10月份,我國M2同比增速已降至15.02%。盡管目前該指標尚未出現見底跡象,GDP仍維持較高增長,但我國2002年前后曾出現GDP正增長而物價下降的現象表明,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也不能完全避免發生通縮的可能。
當前對我國經濟構成較大通縮壓力的主要因素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走低,使得輸入性通縮壓力增大;外需不振,將加劇產品供給相對過剩;銀行惜貸,將縮小貨幣乘數從而減少貨幣實際供應量;企業投資謹慎,傾向于持有現金或債務;居民消費預期下滑,傾向于儲蓄或持幣觀望……如果沒有強勁的政策刺激,這些因素可能促使通縮在未來成為現實。
上周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保增長”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相應出臺的各項措施,勢必大大緩解物價下行壓力。比如,未來兩年的4萬億元投資等措施,有望在相當大程度上遏制鋼鐵、水泥、建材等產品的價格下行趨勢,拉動新增就業并刺激消費。而調高明年M2目標,調減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將有助于保持充足的流動性。此外,上調糧食最低收購價、加緊燃油稅費改革、加大儲備棉收購等措施,可以在短期內對價格水平形成一定的支撐。
所有這些遠近結合的政策措施,極大降低了我國未來物價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但是,也應看到,反周期的宏觀調控措施,或可以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幅度,防止“大起大落”,卻難以反轉經濟周期。因此,短期內我國物價水平仍可能持續緩慢下行,直至宏觀經濟形勢在明年下半年或者更晚些時候出現整體好轉。
從歷史經驗來看,增支減稅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防治通縮的最主要手段。目前我國在這兩方面都還有一定的操作空間。財政政策方面,適當加大國債規模,推行結構性減稅等措施可期。貨幣政策方面,繼續下調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均有可能。分析人士認為,本輪經濟緊縮壓力大于1998年,一年期存款利率未來可能降至1.98%的周期低點以下。
值得關注的是,國辦意見突出強調了貨幣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這將有助于提高貨幣乘數效應,優化信貸結構,從而有效提高政策實施效果。(記者 韓曉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