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嚴峻挑戰,老百姓的生活也難免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在此背景下,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沒有變”,“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對中央的判斷我們怎樣理解?我國經濟今后的發展趨勢如何?在此,我們邀請了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姜長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中央黨校研究室教授辛鳴博士,就以上問題進行了精彩對話。
本刊編輯部:近期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幾個主要指標開始下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說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與此同時又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沒有改變”,怎樣理解中央的這一判斷?
辛鳴:確實,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一系列指標都呈大幅下降的趨勢,困難是嚴重的,挑戰是嚴峻的。在這個時候,中央作出這個判斷,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里邊,更重要的是基于客觀事實。因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確實沒有因國際金融危機而改變。
什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只有先弄明白這個問題,才能說到底變還是沒變。我個人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就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中看,中國目前還處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這就意味著我們還有巨大的“追趕”空間。第二,盡管中國30年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還是處于一個“填空”階段。填什么空?城市化、工業化乃至新農村建設進程方興未艾,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需要建設的空間還很大。第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要求在提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對經濟發展既是強大壓力,也是強大的動力。
所以,不管當前面臨怎樣的困難,但我們經濟追趕的態勢沒有改變,“填空”的空間沒有改變,需求的剛性沒有改變,這三大因素沒有改變,那么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也就沒有發生改變。
張立群: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不能僅僅依據幾個數據,而要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是什么,動力在哪里。
從一般國際經驗來看,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動力是結構變動,而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動力是非常強勁的。動力之一來自就業的不充分,城鄉二元矛盾的表現之一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向效率更高的工業、服務業轉移,充沛的勞動力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動力之二來自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為人民群眾發揮聰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空間,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動力之三來自消費需求升級、擴大的愿望強烈。過去幾十年人民群眾吃穿用等物質生活的改善,直接帶動食品、紡織、家電等行業的大發展,進而帶動與之相關的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行業的發展。目前,中國消費結構正面臨住和行的升級,房地產、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條更長、帶動力更強大。
總之,經濟發展階段的相對差距、人民群眾生活改善的相對空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在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會停頓下來。
本刊編輯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在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還未見底的背景下,我們該怎樣理解這一判斷?
姜長斌:我國的戰略機遇期具體指什么?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說“我們希望至少有五十年到七十年的和平時間”,意思是我們需要長期的和平環境搞建設。同時,“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這不是個別國家的需求或愿望,而是客觀存在。到了新世紀,不打仗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和平、發展、合作的世界觀念。所以,戰略機遇期首先是國際環境。
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表明,戰略機遇期不僅是國際和平環境問題,還包括國內的穩定環境。鄧小平講兩句話:一是“發展是硬道理”,二是“穩定壓倒一切”。
在國內外環境沒有大的改變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面對世界經濟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有克服危機的信心。信心不是唱高調,而是要看到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有能力應對危機。
另外,應該看到,中央應對危機的政策反應是非常快的,反應的速度不亞于對汶川地震的反應。克服了危機以后的中國經濟,不是回到原來的水平上,而是達到一個新的起點。
辛鳴:一般的理解,關于“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有三條依據:第一就是姜教授所說世界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全球性戰爭,我們有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搞經濟發展;第二是越來越深入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中國加入WTO,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三是21世紀初這一段時間,正屬于全球經濟上漲周期,水漲船高,也使得我國經濟可以有一個較長時期快速上升的階段。盡管目前發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這三個依據的總體態勢還沒有發生大逆轉。而且關于戰略機遇期的判斷要與我們的戰略重點聯系起來考慮。如果說過去我們的戰略重點主要是經濟發展的快速和總量增加的話,現在我們的戰略重點事實上已經轉變為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與效益的增強。“做大做快”的條件可能發生了變化,但“做好做強”的條件卻在逐漸顯現。所以我們說當前中國其實進入了難得的“科學發展戰略機遇期”。當然在這一特殊時期,除了繼續保持堅定的信心外,應對困難的智慧與理性更加寶貴。
張立群:同樣面對危機的沖擊,我們要看到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不同:美國經濟是解決富起來之后如何朝前走的問題,缺少經濟增長點、沒有大的發展空間;而中國是由窮變富,我們現在不缺需求,也不缺支持發展的條件。所以,中國的發展階段和美國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問題和美國也不一樣,不能因為美國經濟現在陷入危機當中,就對中國經濟喪失信心。
本刊編輯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這場金融危機給我國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那么,“前所未有的機遇”有哪些?怎樣抓住這些機遇?
辛鳴:從表面看,我們現在經濟運行中出現了許多“不利”數據。但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其實質是我們過去那種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持續下去了。經濟中出現了困難和挑戰,客觀上提供了過去所不具備的實現科學發展的條件。
現在,我們正面臨著科學發展的新的機遇,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下行時期正是經濟進行結構調整的絕好機會。這個時候,不是你愿不愿意去調整的問題,而是不調整就沒有活路,這就叫危機推動。
第二,降低不合乎國情與發展階段的經濟預期。這些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相當多的群體從中受益,與此同時一些社會群體開始出現不合乎國情的預期。以房地產為例,在我國現有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城市人均住房30平方米是我們的基本水平。可前幾年房地產市場上連經濟適用房都在100多甚至200多平方米,老百姓想買小房子都買不到。經濟發展出現暫時困難,有助于降低不合理的預期,對科學發展是一個機遇。
第三,雖然現在經濟出現困難,但3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使得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可以保證。只要老百姓能吃飽飯,社會就可以保持穩定。而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個人,過一段緊日子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政府壓縮一些不合理的行政開支,一些群體少些奢侈炫耀性消費,有助于改善不同社會群體間關系,贏得社會對政府更多的認同感。
總之,如果能在危機當中轉變發展模式,真正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就算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張立群:應對當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困難,我們有不少有利條件,其中的重要一條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我們黨領導國家發展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對中國現代化的內在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在應對危機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要適度穩定發展速度,在發展中解決一系列問題;二要繼續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力爭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推進發展。
由于全球經濟放緩,中國的出口面臨巨大挑戰,因此擴大內需就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在調整內需與外需比例的過程中,短期內投資能夠取得明顯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擴大消費。我們應在應對外需下滑的過程中,逐步完成內外需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
對微觀而言,這也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機遇。現在,各種產品的價格普遍下降,企業利潤隨之下滑,這就要求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加強內部管理、完善體制機制來實現降低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競爭力的目標。抓住這樣一個機遇,在保增長中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體現出來,就可以在世界經濟格局大的變化中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編輯:秦交鋒 整理:高遠至)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