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迥異的背后:對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認識不一
到底是中國還是美國將最先從本次金融危機中恢復,現在成了國內外經濟學者關注的焦點。日前,英國《金融時報》組織全球70余位經濟學家進行票選,結果顯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以36票高居榜首;中國緊隨其后,名列第二。然而幾乎在同時,國家統計局進行的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卻顯示,90%以上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將早于全球經濟出現探底回升。記者就此采訪了多個學者,基本上也是海外背景專家大多認為美國經濟會早于中國回暖,國內專家則正相反。
專家各自立論的基點是什么呢?
老外:美國調控對路,中國外貿靠美國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雖然美國可算是這場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同時在這場危機中已經傷痕累累,不過依然有不少經濟學家力挺美國。支持美國將會最先復蘇的經濟學家大多認為,美國經濟的靈活性及其采取的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方案將對其經濟復蘇起到決定性作用。
“通過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美國經濟有可能在2009年開始復蘇。”渣打銀行北美研究部門主管約翰·卡爾弗利預計,他同時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經過兩年的回落,現在已經觸及底部,而房地產市場的升溫則將帶動經濟的整體增長。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也明確表示,美國經濟恢復起來將會比中國快。他說,美國經濟復蘇的能力比所有其他國家的能力都更強,而且速度更快。相反,中國經濟相比美國恢復起來要慢很多。“美國70%以上的GDP靠消費拉動,消費一旦提升,回升會很快”,而這種提升反饋到以出口等驅動經濟的中國制造業,卻要有一段延遲的時間。
中國的外需必須等待美國等消費國家復蘇,中國自己的拉動內需政策難以彌補出口下降的損失。這是美國將率先復蘇的核心觀點。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就認同這一說法。“當下,中國經濟面臨考驗,它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但是很難彌補美國消費減弱(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損失。”至于說到美國,王月魂認為今后三個月內,就有望出現起色。
國內:中國能自己解決危機,美國今年不行
“(國外的學者)說我們經濟恢復會慢于美國,主要就是判斷我們國內的需求增長彌補不上進出口的損失,這可未必。”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的組織者,國家統計局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這樣對本報記者說,“我支持我們調查獲得的,中國經濟將先于美國經濟復蘇的觀點。”
潘建成說,從總量上看,未來兩年4萬億元的投資,本身就可以基本上彌補出口的回落。另外,中國經濟發展關鍵要靠市場的信心,“如果廣大消費者有信心,市場就很可能會按照消費者的意愿走。”
潘建成表示,中國通過擴大貨幣量,增加政府支出,減稅,扶持重點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可以有效地提升民眾的信心,最終使政府投資在市場上產生乘數效應,“完全可以彌補外需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則主要是看跌美國經濟走勢。他說,2009年美國經濟的前景不容樂觀。其一,美國房地產市場繼續呈現下滑趨勢,證券市場加速下跌,多年來支撐消費增長的正財富效應已經轉化為負財富效應。其二,次貸危機已經從早期階段貨幣市場的流動性短缺進入到信貸緊縮階段,投資萎縮仍將會持續下去。其三,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多年疲軟的美元匯率呈現出連續走強趨勢,這將會阻止美國經常賬戶的改善,降低凈出口對增長的貢獻度。因而,美國經濟從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將進入經濟衰退期。
他同時表示,由于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體系沒有直接卷入到次貸危機之中,他們受到的沖擊更多的是外生的,其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要遠遠好于發達國家。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速盡管會有所放慢,但仍將保持較高的速度。避免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將寄希望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這也包括中國。
觀點迥異原因:外國專家不了解中國特色
為什么國外專家大多更看好美國,國內學者卻對中國經濟能快速復蘇信心十足呢?記者同多位學者探討了這一有趣現象。這里面除了有經濟基本面本身的分析外,有學者更直接解釋為:海外學者對中國經濟中的體制力量、政府力量估計不足。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強大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在應付突發困難時特別具有優越性,在對付經濟下滑時,各級政府的措施就來得特別直接、迅速、有效。
“我個人認為,預期中國經濟較快復蘇的動因,可以歸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林森博士這樣對本報記者說。
一是“集中”,是從體制方面來說。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作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歐美市場體系有著本質區別。這里所說的集中,不僅僅局限于凱恩斯的所講的國家干預。在我國,政府干預的力量表現在現行機制突出的動員能力、執行能力和協調能力上,能夠協調各方面利益,迅速集中主要力量解決最為重要的問題,這從去年汶川地震救援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林森說,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決策機制、執行機制和反饋機制在最短時間內能有效地克服市場失靈和市場機制自發調整的滯后性。國家四萬億投資、減免稅、產業振興計劃等一系列措施,決策迅速、投放有序、反饋及時都體現了現有機制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有理由相信,通過對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的有效政策扶持、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國民經濟可以較快回復到上升周期。
二是“力量”,是從物質基礎角度來講。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高速的增長,經濟總量2008年達到了世界的6%強,積聚了雄厚的“力量”基礎,為經濟的快速復蘇奠定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從政府角度看,當前政府財力較為雄厚,2008年財政收入突破了六萬億,這為政府投資提供了強大的一個財力支持;從企業角度看,三十年來,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出現了一批享有國際聲譽的企業和優勢產業,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抗風險的能力,為經濟的復蘇提供的堅實的企業基礎;從民生角度看,三十年來,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消費能力與改革開放前不可同日而語。只要政府能堅定民眾信心,合理引導消費,切實拉動內需,國內市場的拉動力不可小視。
“總而言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特色。當前,我們有‘力量’,能‘集中’,只要進行合理引導,肯定能辦好經濟復蘇這件‘大事’。”林森最后說。(記者:方燁 實習生 劉天祥)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