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山東梁山總工會鼓勵大批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當日,在春季人才交流大會上有1000多名農民工與就業單位簽訂合同,憑一技之長就業。 中新社發 楊玉建 攝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2000萬農民工失去工作是中國政府2009年面臨的第一場大考
北京西馬廠路口,李軍在寒風中站了五個小時,一單活都沒拉到。
這是大年初九上午10點,這位40歲的河北張家口農民紅腫著雙眼,面前擺著一張寫有裝修項目的硬紙板,一個裝著工具的水泥桶和一輛破自行車。但即便這樣,他仍不愿回老家,“種地哪弄得來錢啊!”
無錢可掙不是李軍這一個農民工的苦惱。在2月2日的國新辦記者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在中國現有的1.3億名外出農民工中,約有2000萬農民工失去工作。一天前,中共中央播發2009年“一號文件”,要求充分保障農民工就業。“保就業、保民生就是保農村穩定。”陳錫文說。
2000萬人突然閑了下來
中國農民工大概是世界上最特殊最龐大的群體。西方記者給中國農民工起的英文名叫“migrant workers”,意即遷徙的工人。每年春節剛過,他們從中國偏僻的農村出發,拖家帶口,走南闖北,拿著比歐美工人低得多的工錢,甚至被拖欠工錢,充當中國經濟騰飛和城市現代化的原動力。而今,一場美國次貸危機令無數中國工廠倒閉,房地產工地停工,這群中國奇跡的創造者們不得不扛起行囊踏上歸途。
2000萬農民工失業的消息傳出,舉世震驚。“農民工在中國的破產大潮中掙扎”“中國經濟:大量農民工前途未卜”“中國農民工突然閑了下來”……幾乎一夜之間,農民工這個中國最底層的群體紛紛成為西方記者筆下的主人公。英國《泰晤士報》驚嘆說,澳大利亞的總人口不過2100萬。甚至有西方記者寫道,農民工失業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
早在去年12月,英國《衛報》就發出這樣的擔心。“在大多數國家,失業率超過10%是很危險的,這時國家會處在大規模示威和騷亂的邊緣。”不過,《衛報》卻判定這不會在中國出現。“許多農民工在去城市之前,在家鄉都過著十分卑微的生活。他們會在回家之后把開銷維持在很低的水平。”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于建嶸也這么認為。“除非是拖欠農民工工資,否則農民工不會跟政府過不去。”但于建嶸表示,他真正擔心的是在城市沒了工作,回農村又不會種地的農民工第二代。“要讓他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面對可能的不穩定,中國政府已準備好應對之策。2月2日的記者會上,陳錫文說,個別地方出現了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引起突發性的群體性事件,中國對處理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原則歷來都是非常明確的,除了發生打砸搶燒等情況,原則上不能動用警力。
創造就業是第一要務
要向把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創造就業才是中國政府的第一要務。這不僅為了保穩定,也為了保內需。“一號文件”指出,“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 而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年中,農民工資性收入約占中國農民純收入的40%左右。
在“一號文件”中,中國政府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比如“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要盡量多使用農民工”;“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農民參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輸出地、輸入地政府和企業都要加大投入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而自從去年11月以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最低工資,大幅降低利率,和實施一項價值4萬億人民幣的財政刺激計劃。
中國的勞務市場也打破正月十五之后才啟動的慣例,提前開放。牛年春節期間,上海滬西工人文化宮的“天天職場”“天天”開放,勞務市場里的三面墻上掛滿了勞動崗位信息牌,上面提供著營銷、駕駛、文員、技術等800多個工作崗位。
“往年我都是過了元宵節才出來工作的。”來自湖北農村的青年張遠程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但是去年年底我被公司裁掉,現在就業形勢這么緊張,我怕出來晚了就找不到工作,所以大年初三就來到上海尋找機會了。”擁有維修電工證書的張遠程已經在“天天職場”里和上海一家企業進行了接觸,并初步達成用工意向。
政府救助與自救齊上陣
對于那些尚未找到工作的農民工,于建嶸建議政府要給予充分的生活社會保障。在“一號文件”中,中國政府提出,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抓緊制定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解決養老保險關系跨社保統籌地區轉移接續問題。
于建嶸還建議政府要向輸出地提供用工信息,以防農民工盲目流動。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農民工十之八九是通過同鄉間口頭介紹工作,而春節是他們交換不同城市和工廠信息的最佳時間,這種鄉村傳聞將主導未來幾個月中國勞動大軍的流向,但它并不可靠。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負責人劉凱銘告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基于他們聽到的這類小道消息,“許多人將從廣東遷往江蘇和上海,而還會有許多人從江蘇和上海趕赴廣東。”
很多農民工已經開始在老家自食其力。美國《時代》雜志的記者奧斯汀在湖南省華容縣農村采訪時發現,那里“沒有多少動蕩的跡象,返鄉的工人享受著春節的假期。”37歲的當地農民工楊洪在江蘇沿海打工七年,失業回家后,他說服一些鄰居和他一起養雞。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00人參觀楊洪的農場,有二十多人來學習養雞經驗。楊洪告訴奧斯汀,希望在三年內把業務擴大到大規模生產、加工和銷售領域。但是,如果不順利,楊洪也許就和上千萬農民工一樣,為下一步彷徨。(記者劉俊、季明 見習記者左實)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