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市場只顧指數高漲,而回避矛盾和存在問題,那么繁榮恐怕就不可持續——
牛市與違規交易之間,雖然沒有必然聯系,但客觀上給了市場更多瘋狂逐利的理由。
伴隨滬深股市行情的升溫,市場違規交易也逐漸抬頭。
有關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因涉嫌嚴重違規交易而被管理層施以“市場禁入”的上市公司高管有35位之多,創下歷史紀錄,其余不同程度的高管違規行為,更是多達上百起。
而上市公司高管的違規,還只是市場違規交易的一部分。近來,基金公司也頻頻因涉嫌“老鼠倉”等內幕交易遭調查,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暴利的誘惑
牛市與違規交易之間,雖然沒有必然聯系,但客觀上給了市場更多瘋狂逐利的理由。
自去年5月滬深股市行情加速上漲以來,滬綜指從1400多點起步至目前的4000多點,股指早已翻番。盤中不少個股股價的上漲幅度更是超過大盤,甚至達到10倍以上。市場的財富效應不言而喻,許多投資者都在這波行情中賺得盆滿缽滿。但資金的逐利,似乎不會“知足”,高額回報只會刺激市場逐利欲望的進一步膨脹。
于是,也就有了杭蕭鋼構等一個個市場暴利神話———從今年2月12日開始,僅僅1個多月時間,杭蕭鋼構連續10多個漲停,股價從每股4元多飆升至最高19元之多;三普藥業僅以每股收益0.05元的業績加上定向增發方案,公司股價連續8個漲停,3月初至今漲幅超過150%;*ST長控則在股改復牌后“一步登天”,股價一天瘋漲849%,復權漲幅更是超過1000%,等等。而每一個神話背后,均不乏內幕交易或操縱股價等種種市場違規行為,如杭蕭鋼構350億元大單、三普藥業定向增發等利好消息公告前,早已有不少大資金“先知先覺”。
同時,牛市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某些機構或個人操縱股價獲取暴利的成本。畢竟,在充足的市場資金和高漲的投資熱情下,股價上漲吸引著資金跟風介入,從而推動股價更快上漲。正是因為有了牛市的信心支撐,股價上漲帶來的獲益空間也就會大大超出操縱者原本的預期。
不只是操縱股價,暴利誘惑之下,一些擁有機構資本控制權的個人,如基金經理等,也頻頻以身試法,涉嫌“老鼠倉(即在用公有資金拉升股價之前,先用自己個人的相關資金在低位建倉,然后用公司管理的資金大肆拉抬股價,在最高價位賣出屬于自己的股票的行為)”等違規操作,挑戰市場道德底線。
牛市的尷尬
除了暴利的誘惑,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當牛市的財富效應不斷放大、各路資金蜂擁入市,繁榮的市場也更容易掩蓋各種矛盾和問題。但問題始終存在,頻頻違規的牛市,也在漸漸累積風險。
事實上,滬深股市在經歷滬綜指2245.43點的上一個牛市高峰后,轉而進入長達4年的熊市,伴隨股指的持續下跌,大股東違規占款頻頻曝光,上市公司高官因此紛紛落馬;券商也因無法償還此前違規挪用的客戶資金,而致使資金鏈斷裂等。種種矛盾和問題,并非熊市導致,只是在熊市中激化、爆發,進一步強化了市場風險。而反思這一場熊市,滬深股市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大股東清欠、證券業的規范整頓,等等,努力糾正種種過錯和偏差,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釋放了之前積累的市場風險。盡管目前滬深股市正經歷著又一個牛市的上升通道,但慘痛的歷史教訓又豈能忘記?違規交易不斷,良性循環的資本市場終會被無數個杭蕭鋼構式的資本“白蟻”吞噬。
不僅如此,不論是內幕交易、操縱股價,還是“老鼠倉”,均破壞了市場游戲規則,造成了市場的不公,損害了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從長遠來看,最終將會影響滬深股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目前,全球資本市場正處于一個大競爭時代,各大證券交易所忙于爭奪各類市場資源,而我國正成為一個主要戰場。前不久,納斯達克在我國遠程開市,盡管此舉只是象征性的,但卻表達了納斯達克交易所“上門迎客”的誠意,這也意味著包括納斯達克在內的海外交易所,對中國境內上市公司資源的競爭進入短兵相接階段。不止是企業可以選擇海外上市,將來隨著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內地投資者對滬深A股市場的不公大可“用腳投票”,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本市場投資。屆時的市場困境,并非糾錯能夠補救。
牛市更需呵護
違規頻頻,與牛市財富效應的巨大不無關聯,而違規交易頻頻,更讓牛市陷入尷尬。有市場人士斷言,如果只顧指數高漲、表面的市場繁榮,而忽略種種矛盾和細節問題的話,那么幾年后,滬深股市恐怕還得推倒重來。因此,必須嚴懲牛市中的違規,加強市場監管,有效阻止市場違規行為的發生,呵護眼前的牛市。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交易頻頻違規的原因,縱然是人性使然,暴利的誘惑使一些個人和團體敢于以身試法,但頻頻違規,也與制度不完善、監管不到位、懲戒力度不夠等違規成本較低有關。
目前,根據我國相關規定,單位從事內幕交易的,將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2003年美國以“擇時交易”和“延時交易”為焦點的基金黑幕曝光后,對直接責任人員的罰款高達16億美元。同時,在美國,參與內幕交易和“老鼠倉”的,都屬于刑事犯罪,責任人絕不僅僅被施以“市場禁入”,還要承擔刑事責任。高額的違規成本,在任何時候都是約束市場、規范市場的有效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無論是證監會,還是交易所,均加大了對市場的監控和監管力度。僅僅3月份,上證所針對基金進行的異常交易調查共計115起,足以說明監管的力度在加大。但對違規交易的監管,局限于證券市場,仍是片面的。業內人士認為,成熟市場經驗表明,個人財產實名制和個人信用制度的完善,使其違法成本很高,而且較為容易發現和查處。但在我國,財產實名制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對內幕交易行為的稽查和舉證難度較大,這也客觀上加大了市場監管的難度。因此,要有效控制并阻止市場違規,還須完善個人信用制度、個人財產管理系統,加強聯合監管,完善社會誠信體系。
此外,違規交易頻頻,也進一步暴露出市場游戲規則的不完善。正如當前基金經理頻頻被傳涉嫌“老鼠倉”交易,不公平的競爭,固然違背了道德,但“基金經理個人不能參與市場”的制度就合理嗎?業內人士認為,與其讓基金經理用假身份證、利用內幕信息進行“老鼠倉”交易,還不如借鑒國外經驗,允許適當參與市場,并規定實時或定期披露個人投資資料,而一旦涉及內幕交易、利益輸送,即施以重罰。(蔣婭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