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吹響了海外投資的號角。一時間,基金系、券商系、銀行系、保險系紛紛響應,陣容龐大的船隊共同描繪出一幅“出海”全景圖。
隨著QDII 業務資格的全面開閘和投資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今年4月開始,QDII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匯出外匯資金的速度明顯加快。
來自外匯局的統計顯示,從2006年4月份推出到2007年3月份,QDII僅僅匯出40多億美元。但是到今年10月末,QDII實際匯出資金已經達到286億美元。外匯局有關負責人日前明確表示,2008年,將繼續擴大QDII的投資規模。在出海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境內投資機構也將在投資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中逐漸成熟起來。
⊙本報記者 商文
基金系:全面啟航
在首只基金QDII產品試點運行一年后,基金公司終于等來了QDII業務的全面啟航。
今年6月,《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以及《關于實施<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管理試行辦法>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外發布,并于7月5日起開始正式實施,標志著基金公司的“出海之船”已經揚起了風帆。
陣容迅速壯大
作為首批“出海船隊”,在“辦法”正式實施后不到一個月,南方、華夏兩基金公司便率先獲得了QDII業務資格,就此拉開了基金公司成隊出海的序幕。
時隔幾日,當所有的目光還集中在首批獲得QDII 資格的基金公司身上時,第二批基金QDII船隊已悄悄組成,其中包括嘉實、上投摩根、海富通和華寶興業4家基金公司。在“辦法”實施僅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已有6家基金公司取得了QDII業務資格。
基金QDII“出海”船隊的擴容并未就此止步。一個月后,第三批“出海”船隊名單再次出爐,長盛、工銀瑞信幾乎同時獲得QDII業務資格。截至目前,除首個試點的華安基金外,已有10家基金公司拿到了“出海”的“通行證”,“出海”船隊陣容迅速壯大。
產品密集發行
進入9月中旬,基金QDII迎來了首輪產品密集發行期。
9月12日,南方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首發。作為第一只股票型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選的投資范圍將涵蓋全球4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并在此基礎上精選出10個最具投資價值的市場進行重點投資。
隨后,華夏、嘉實和上投摩根公司的基金QDII產品相繼推出。9月27日,華夏基金公司發行了自己的QDII產品。首個合資基金公司推出的QDII產品在相隔十幾天后也正式發行。10月9日,嘉實海外中國股票基金正式開始募集,該基金也成為國內首只主投港股的基金QDII產品。一個星期后,上投摩根QDII基金也開始發售。
工銀瑞信基金日前宣布,其首只QDII基金——中國機會全球配置基金將于明年1月3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發售。華寶興業基金也于近日公告,公司旗下首只QDII產品將于近期發行。而已獲得QDII業務資格多時的海富通基金,也正在緊鑼密鼓做著發行前的準備工作。
可以預見,新的一輪基金QDII發行潮將于不久后到來。
認購熱潮涌動
一邊是基金QDII產品的密集發行,一邊卻是投資者在購買QDII基金時的“一票難求”。
作為國內首只股票型基金QDII產品——南方全球精選一上市,便一舉扭轉了此前QDII產品銷售冷清的局面。其首日認購規模達到500億元,遠遠超過150億元的預定額度。盡管南方基金緊急向外匯局申請將額度追加到約300億元,但仍有近200億元的資金無法認購到該產品。
隨后發行的基金QDII產品認購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申購資金規模更是屢創新高。今年的第二只QDII 基金——華夏全球精選首日申購資金規模為600多億元,遠遠超過其300億元的預定規模,申購配售比例只有50%左右。隨后發行的嘉實海外再次刷新紀錄,首日認購規模超過700億元,申購配售比例進一步下降到僅有40%。
上投摩根QDII 基金的發行更是將火爆局面演繹到了極致。在上投摩根基金QDII產品的首發日,認購資金就已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超過300億元預定發行規模的3倍。
除了認購資金規模的屢創新高,首批四只基金QDII產品的發行無一例外均在一天內告罄。投資者不禁感嘆,想要搭乘基金QDII這艘“出海之船”,還真是“一票難求”。
獨特優勢顯現
分析人士認為,基金QDII產品的發售時間正趕上國內A股投資基金的“斷檔期”,投資者只得移情到QDII基金身上,這是造成該類產品受到追捧的一個原因。另外,基金QDII產品本身具有的優勢,則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相比其他QDII產品,基金QDII擁有更多獨特的優勢。首先,基金QDII產品的股票投資上限進一步放開,可達100%。作為一種更加主動進攻的基金產品,其投資收益也有望大幅提升。其次,投資門檻大幅降低,最低認購額度僅為1000元人民幣。
此外,基金QDII產品的申購、贖回程序更為便捷,可每日進行。信息披露方面,也與A股基金一樣,每個交易日都公布基金凈值,為投資操作提供及時參考。
再深一步探究,基金QDII產品的走俏,也與國內居民投資理財意識的提高這一大背景密不可分。去年以來,隨著A股市場走出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基金投資的財富效應迅速顯現,大量居民開始將購買基金產品作為自己投資理財的首選。然而,一直以來,國內的基金產品只能投資于A股市場,風險比較集中。特別是A股指數大幅上漲后,風險也開始日益積聚。
基金QDII推出后,國內居民可搭乘基金QDII之船“出海”,尋求全球資產配置。在分享國外市場發展成果的同時,分散單一投資A股形成的風險。應該說,基金QDII全面開閘的時機已經成熟。
表現一波三折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基金QDII的“海外之旅”,恐怕用“一波三折”最為合適。
首輪最后一只發行的基金QDII產品——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僅僅半個月后,四只QDII基金便迅速集體公布了首張成績單。截至10月28日,除嘉實海外的基金凈值低于1元發行價之外,其余三只基金QDII產品的凈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盡管相比A股基金的凈值表現,QDII基金顯得較為暗淡,令不少投資者感到失望。但由于投資運作時間尚短,且海外市場與A股市場的情況不可相提并論,這樣的表現也還算不錯。
當投資者仍在期待基金QDII產品能在短期內獲得高投資收益的時候,市場卻風云突變。在全球股市持續走弱、港股市場大幅調整和美國次級債風波的沖擊下,自11月開始,股票型基金QDII產品的凈值開始全線下跌。
從基金公司公布的凈值數據來看,在10月26日至11月23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四只基金QDII凈值的跌幅均超過了10%,其中南方全球精選跌幅為12%左右,其余三只基金QDII產品的凈值跌幅均達到14%以上,凈值紛紛跌破1元關口。
進入12月,基金QDII產品的凈值開始止跌回升,一周凈值增長了5%左右。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基金QDII凈值保持了升勢,單只產品的最快增長速度將近8%。截至目前,盡管期間凈值水平有所波動,但仍然延續了總體回暖的趨勢。
總結經驗教訓
基金QDII首度“出海”便遭波折,盡管其中有美國爆發次級債風波和海外市場出現震蕩等偶然因素的影響,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作為掌舵人的基金經理操作理念不夠成熟、缺乏海外市場投資經驗,以及產品在結構設計上存在缺陷等都是重要原因。
在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投資者也應該明確,盡管由于各種因素,基金QDII的業績在短期內受到了影響,但作為一類長線投資品種,僅憑短期表現就對基金QDII的成敗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毫無疑問,將投資分散于全球市場,相比集中投資單一市場的風險要小得多。而相比個人投資,擁有專業的投資團隊、強大的研究力量的基金公司在海外市場投資上的優勢顯然毋庸置疑。
同時,國內投資者也應該加強學習,成為理性的、明明白白的投資者。
券商系:整裝待發
與基金QDII的熱鬧場面相比,券商QDII顯得有些冷清。截至目前,僅有4家證券公司拿到了QDII業務資格,且首只券商QDII產品也未能在年內面世。
厲兵秣馬
相比基金公司的高調表態,券商對于QDII業務的開閘則顯得沉默得多。但實際上,相比基金公司,券商對于QDII業務的熱情毫不遜色。從申請資格,到選擇境外合作伙伴、設計產品方案、招攬相關人才,各大券商紛紛在暗中厲兵秣馬,希望能夠搶占先機。
據本報記者了解,“辦法”正式實施的當天,包括招商證券、中金公司等在內的多家券商在第一時間上報了申請QDII業務資格的相關材料。在等待批復的同時,有希望獲得業務資格的券商就已紛紛開始著手準備產品發行的相關工作。
8月22日,中金公司對外宣布,公司提交的QDII業務資格申請已獲得批準。隨后,第二張券商QDII牌照“花落”招商證券。
經過近兩個月的等待,第二批券商QDII名單終于在10月中旬出爐,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榜上有名。至此,已有4家券商拿到了QDII業務資格。
在QDII業務的開展上,券商要比基金公司擁有更多的優勢。中金公司、招商證券、國泰君安等多家券商很早便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開始涉足海外投資業務。同時,一些大型券商還參與了境內公司在H股市場上的發行,對當地市場情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然而,當基金QDII產品的發行如火如荼地展開時,券商QDII卻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逆市啟航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國際市場普遍走弱、次債危機余波未平之時,籌備多時的券商QDII出場了。12月17日,首獲QDII業務資格的中金公司正式對外公布,該公司的首只QDII產品將于春節后發行,首只券商QDII產品終于浮出水面。
與市場上其他QDII產品不同,首只券商QDII產品給投資者帶來不少新意。該產品沒有聘請外部投資顧問,而由中金公司旗下中金香港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團隊獨立進行管理。同時,在總結基金QDII產品投資運作經驗的基礎上,該只QDII產品允許投資經理根據市場把股票配置降到很低的水平,進一步增加了投資的靈活性,以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在投資范圍上,首只券商QDII產品將投資重點放在了亞洲市場上,包括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股票,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上市的股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和封閉式基金,以及高等級美元債券產品的投資機會。
銀行系:峰回路轉
經過多時的等待,銀行QDII終于將觸角擴大到了海外股票市場。今年5月,銀行QDII產品投資港股市場的禁令解除。半年后,銀行QDII產品被允許投資英國股票市場,“銀行系”再添一條航線。
范圍擴大
今年5月10日,銀監會正式頒布了《關于調整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的通知》,允許銀行QDII直接投資境外股市。但投資地域也僅限于已與銀監會簽署合作監管協議的香港股市。
12月,銀監會再次擴大了銀行QDII產品的投資地域范圍,中英兩國金融監管部門就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做出了監管合作安排,標志著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代客投資于英國的股票市場以及經英國金融監管當局認可的公募基金。
同時,由于銀監會與美國證監會也一直就監管合作事項進行密切接觸,雙方已原則同意將于近期簽署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監管合作交換信函。此舉意味著,銀行號QDII的美國之旅很可能將在近期成行。
穩健行駛
相比基金系QDII,銀行QDII產品的“出海”之旅走的更加穩健。當基金系QDII產品全線跌破凈值時,銀行系QDII則表現得相對穩定,表現較好的產品凈值仍保持在發行價之上,并未受市場短期波動的太多影響。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建行海盈1號單位凈值回升至1.0516元,12月以來漲幅已達2.82%。截至12月10日,工商銀行QDII產品東方之珠第一期凈值回升至1.1673元,中國銀行QDII產品中銀穩健增長單位凈值也漲至1.0849元。
與此同時,2007年,商業銀行QDII理財產品的發行速度呈現明顯快速上升的態勢,特別是進入5月份以后,發行速度明顯加快,并在9月和10月創下最高紀錄。其中,以匯豐、花旗等外資銀行QDII產品居多。
保險系:低調前行
緊隨基金系、券商系之后,保險系QDII也于7月正式啟航“出海”。截至日前金盛保險獲批QDII業務資格,具有QDII業務資格的保險公司也增加至21家。而在正式啟航之前,已有包括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率先“試水”。
正式啟航
今年7月,《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標志著保險資金投資海外之旅的正式啟航。
“辦法”在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政策方面實現了突破。“辦法”允許保險機構運用總資產15%的人民幣購匯投資境外市場,確定購匯資金可以自由結匯;保險機構不僅可以主動進行本外幣資產配置,還可以有效管理匯率風險;公司不論中外、不分大小,力求權利一致、機會均等。
實際上,2005年初,平安保險就已開始運用自有外匯資金進行境外投資。此后,中國人壽、中國財險也相繼獲得境外投資額度,開始嘗試海外投資。然而,上述的海外投資僅僅局限于公司的自有外匯資金。到目前為止,保險產品中只有生命人壽推出過一款準QDII產品。
低調醞釀
始終處于低調醞釀中的保險QDII產品可謂是吊足了投資者的胃口。業內人士表示,保險系QDII將兼具理財和保障的雙重功能,該賣點對于普通投資者將更具有吸引力。
然而,對于推出保險QDII產品,保險公司卻顯得并不積極。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內投資者希望借保險產品投資海外市場賺取高收益的期望并不現實。保險資金海外投資放開后,初期推出純保險QDII產品的可能性不大,而將海外市場作為投資配置之一,從而提高產品運作的保障程度則更為可行。
無論怎樣,面對基金系、銀行系QDII并不平坦的“出海”之路,保險系QDII是否能有良好的表現,還有待實踐檢驗。業內專家提醒,相比其他資金,保險資金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尤其要遵守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和資產負債匹配原則,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