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大閘蟹,不一樣的秋天
秋風起,蟹腳癢。眼下,正是陽澄湖大閘蟹上市的季節。
一切照舊,仿佛看不出今年和去年有什么兩樣,其中有一條信息似乎并未引起太多人關注:陽澄湖大閘蟹圍網養殖面積明年將減半。這條信息,被連日來奔波于各地進行市場推銷的楊維龍不斷重復。
楊維龍的身份是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據他說,為了保護陽澄湖水域周邊的自然環境,明年陽澄湖的圍網養殖面積將從今年的8.06萬畝縮減至3.2萬畝。受其影響,預計明年陽澄湖大閘蟹的總產量將從今年的2100噸—2200噸銳減至1000噸左右。
圍網養殖面積減少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對于消費者而言,肯定是大閘蟹價格的上漲。但對于養殖螃蟹者而言,心情就要復雜得多。這個秋天,對他們來說有些不一樣。
太湖圍網養殖面積將壓縮一多半
整治網圍養殖已是“箭在弦上”。
整治網圍的范圍,不僅僅是陽澄湖,還包括更大范圍的太湖圍網養殖區域。據介紹,目前太湖水域圍網養殖規模19.6萬畝,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太湖,大約16萬畝。
據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透露,到今冬明春,西太湖2.6萬多畝圍網將全部拆除;今年秋冬季節,也就是今年的螃蟹上市之后,被列入整治范圍的太湖圍網將不再允許放入魚種;兩年內,東太湖16萬畝圍網養殖面積將壓縮到4.5萬畝。對太湖流域其他湖泊的水產養殖,也要實行嚴格控制,其中就包括與太湖僅相隔一個蘇州城、且有內河相連的陽澄湖。
整治網圍養殖,是江蘇省“鐵腕治太”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為了實現“用5年時間,有效控制湖體富營養化程度,實現水質明顯改善”的太湖治理目標。那么,圍網養殖與水體富營養化之間有什么直接聯系?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陸健健介紹,目前,圍網養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餌料的利用率太低,一般只有30%—40%,包括螃蟹在內的水生物吃剩的東西都殘留在湖里,這確實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之一。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秦伯強教授是“十五”國家重點課題“富營養化發生機制及控制對策”的負責人。他的研究結論與陸健健一致:網圍養殖由于投放的餌料過剩,這些有機物沉入湖底,腐爛降解后就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測定結果顯示,網圍養殖水域的氨、氮濃度明顯高于未養殖水域。
拆除網圍將促使大閘蟹實現生態養殖
有關部門已經在考慮漁民的補償以及出路問題。
省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林建華介紹,目前從事太湖網圍養殖的漁民有4000多戶,加上與網圍養殖相關的一些產業,將涉及到數萬人的生活。“我們會充分考慮這些漁民的生活問題,盡最大努力做好他們的安置工作。”他說,通過整治,將使太湖養殖朝著規范和有序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生態養殖。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長吳浩云認為,調整需要一個過程。“有人提出一次性全部拆除,有人提出逐步拆除,我的看法,逐步拆除比較穩妥。”
省漁業管理委員會有關人士透露,省里正醞釀一些補償的方案,對于漁民,除了給予一次性補償之外,可能會考慮劃一塊較小面積的水域,用以網圍養殖,這是他們的“口糧田”,必須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
“過度養殖無疑會破壞水環境,但如果能進行適度養殖,對水環境基本不會有影響。”林建華說。有專家指出,適度養殖對于水生態的平衡也是有利的。“比如,螃蟹是吃水草的。如果一點不養,水草會越來越多,這會引起湖泊沼澤化,生態平衡就會破壞。”一位學者這樣說。
上海水產大學專家調研后得出的結論:養殖面積不超過湖面面積的20%,就不會對水面造成二次污染,并能改善和修復水質。這樣看來,陽澄湖網圍面積削減到3.2萬畝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發現,凡是水草多的地方,氨氮含量就低,水質也比較好,在養蟹網圍的范圍內也是這樣。這說明,只要采用生態養殖技術,網圍養蟹是可以避免水質二次污染的。”上海水產大學教授王武說。
省漁業管理委員會一位人士認為,短期看,漁民確實會有一些損失,但從長期看,調整對于螃蟹養殖業是一件好事。通過調整,使螃蟹養殖更加規范。同時,養殖面積壓縮之后,水體狀況會得到明顯好轉,螃蟹長得會更好。
據了解,蘇州市計劃在西陽澄湖全部拆除網圍后,進行半封閉式管理,通過放養水草、貝類、魚類來恢復水質,大閘蟹在這里將實施散養。(汪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