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高油價和高糧價的雙重“壓迫”下,中國如果一味發展生物替代能源,只能讓美國人得利
當前,一場世界性的食品價格上漲正在悄悄到來,并已經逼近30年來最大年度增幅。中國的食品價格水平也正在以高出其他商品價格兩倍多的速度上漲。全球食品價格,特別是糧價上漲有其深刻的背景,最主要的原因是谷物產量的增加無法滿足持續增長的需求。
近年來國際市場能源價格處于歷史高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將糧食產品用于替代能源的生產,生物能源產業方興未艾,這是谷物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
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已經有上百家工廠生產乙醇燃料,預計2008年這些廠家將耗費大約1.3億噸玉米,相當于全國玉米產量的一半。美國的“如意算盤”打得很響:一方面大力發展乙醇,在替代能源領域“搶位”,獲得對產油國的更大話語權;另一方面催高國際糧價,使作為糧食出口國的美國獲得更多經濟、政治利益。
但乙醇給中國帶來的并不全是好東西,高油價和高糧價的雙重壓力除了帶來國計民生的困難,還對我國能源戰略的實施提出了挑戰。另外,國際游資在能源期貨市場和糧食期貨市場間的游動更給依賴國際市場的中國提出了新課題。
目前,中國的兩難是,如果大力發展乙醇等生物能源,為美國“抬轎”,則直接面臨高糧價的威脅;如果不發展,則可能在替代能源領域落于人后。中國如何應對這種兩難,我認為有幾招可行。
第一,增加糧食和能源產品的進口,盡可能減輕國內價格上漲的壓力。食品價格走勢關乎民生,應當作為首要考慮的政策目標。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如果能部分轉化為儲備油和儲備糧,則既發揮了外匯儲備的作用,又解決了燃眉之急。
第二,把糧食問題等同能源問題來看,千方百計增加國內糧食供給,給種糧農民以實惠,保障他們的利益。通過補貼、限價收購和流通體制改革等手段,理順糧食供需渠道,增加糧食供應。
第三,重新思考和調整中國替代能源發展的思路,重新思考美國等糧食生產大國發展生物能源的思路是否適合中國。筆者以為,中國的能源戰略至少應該考慮到兩個問題:一是替代能源發展不可回避,要作為長期戰略。二是能源戰略首先要保障國民福利,導致國民福利下降的能源戰略沒有意義。人是第一位的。盡管中國面臨嚴峻的能源安全形勢,但是糧食安全永遠都比能源安全重要。本輪全球性食品價格上漲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2006年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下發了《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立即暫停核準和備案玉米加工項目,并對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這個政策的思考方向可稱明智,但關鍵還在于嚴格執行,避免“乙醇泡沫”的出現。(管清友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