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記者/楊中旭
日前國務院原則同意《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在這份目前全國惟一的地區規劃中,經濟增長中的“質量”成為關鍵詞
根據中國政府網8月7日公布的消息,國家首個地區規劃獲得了國務院的正式批復,這個規劃將對145萬平方公里國土和1.2億人口的東北產生深遠影響。
約4年前,中央提出振興東北國策,隨著“十一五規劃”的起草,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也被提上日程。
國務院批復稱,“要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現東北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主要起草者之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金鳳君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這份規劃的時間效力有望持續到2020年。
據本刊了解,可能在東北之后形成地區規劃的,惟有中部一家。相對而言,沿海發達地區經濟已經成型,而大部分西北地區缺少工業基礎,已無必要編制細致規劃,落實中央和各地區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即可。
指標之議
規劃初稿中,曾經將東北地區“十一五”期間(2005~2010年)年均GDP增長率預估為11%;但在最終的規劃送審稿中,取而代之的是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定在7.4%。
圍繞GDP數據,相關方曾有爭議。
在規劃小組于哈爾濱召開的一次論證會上,遼寧省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戈軍發言指出,還是應該將年均11%的GDP增幅寫進規劃,“起碼起到一個聚集人氣的作用”。 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李戈軍表示,對具備強大工業基礎的東北而言,11%只是一個恢復性的增長。這位曾經長期主管規劃編制工作的官員說,他在發改委(計委)工作的幾十年間,作為東北的龍頭,遼寧的經濟增長速度長期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乃至全國平均水平,造成東北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不斷下滑。
“編制遼寧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時,我們曾經參考其他省份,各省經濟增長率普遍預估為9%~11%,平均為10%左右!崩罡贶娬f。
送交國務院審議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提出,“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下降轉為上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和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
同樣在那次論證會上,中央的官員和學者在發言時,卻主張不將GDP年均增幅寫入規劃。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發言時說,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年均GDP增幅只有7%,如果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的GDP增幅高達11%,顯然與中央精神不符。
中央的官員和學者主張,將更具指標意義的人均GDP增幅寫進《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這主要考慮到,東北振興國策啟動4年以來,當地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投資的快速增長。只有居民收入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獲得相對同比增長,才能將東北振興落于實處。
在那之后的若干次修改中,東北地區人均GDP增幅不斷被調低。每次重大數據的修改,都需要經過規劃起草小組中30余個中央部門的集體討論。財政部在討論中就曾提出,如果指標定得過高,可能將超出目前財政政策支付能力,與其如此,不如暫時將指標調低。
“盡管東北具備再次起飛的工業基礎,但我們也要看到,其經濟結構屬于資源依賴型”,金鳳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目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空前緊張的背景下,適度調低經濟增長指標,也是引導當地經濟增長方式向又好又快轉變”。
“我們認為,一份15年的長規劃理應規劃出一個相對長的經濟增長周期。慢牛要比快牛好,瘋牛則不可取”。金鳳君說。
這一思想主導下的規劃,關于東北地區未來綜合經濟發展水平的表述已經由“居全國前列”修改為“較高”。
對此,李戈軍對本刊坦承,未來10~15年,東北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整體要進入全國前10名,但要“居全國前列”,尚有難度。
遼寧做龍頭
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規劃期間,對遼寧在東北振興當中的龍頭地位均未持疑義,遼寧的一些主張,例如“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以大連為龍頭,推進東北沿海地區的開發。以長興島、營口沿海、錦州灣、丹東和花園口“五點一線”為重點),也全面寫進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送審稿)》。
對于一些地區發展中碰到的土地瓶頸,遼寧方面頗感樂觀。遼寧省發改委對本刊提供的數據顯示,遼寧沿海廢棄鹽田、荒灘、鹽堿地多達2000余平方公里,將為“五點一線”工業集聚助力。而這些土地,均在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之外。
而10年前所啟動的“減員增效”改革,歷經數輪努力,已經成功將遼寧國企身上的“三大包袱”去除。此前,企業債務、冗員、企業辦社會三項負擔曾令遼寧國企負重難行。“那3年間,就有178萬國有工人離開崗位,抵得上很多國家的人口”。李戈軍說。
輕裝上陣的遼寧恰逢振興東北良機,省外資金大規模流入。該省發改委的一位處級官員說,資金主要來自境外和南資北進,同時,當地的民間資本也逐漸活躍。
資金注入之后,不僅“五點一線”發展速度加快,就連此前一些貧困落后地區也開始具備工業基礎,“鐵嶺市的開原和昌圖也有了工業園區,并且有實實在在的企業進駐,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李戈軍說。
“按照現在的發展勢頭,目前的投資額度,在‘十一五’期間繼續維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是沒有問題的”,遼寧省東北振興辦一名官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預計,到今年年底,遼寧也將躋身萬億俱樂部,“經濟第一大省山東有兩萬億GDP,但人口接近一億,遼寧GDP達到萬億之時,人口只有4000萬出頭,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比山東還要高”。
相對而言,遼寧的官員并不擔心投資率過高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在他們看來,目前投資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境外資金和南資北進。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動力將持續走高。 “境外資金和南資北進對轉變計劃經濟的傳統觀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財政和信貸資金的比重一路走低”,李戈軍說,“以前企業是等、靠、要,怨天尤人,現在這一現象已經絕跡”。
盡管較之發達地區晚了多年,錯失了數輪產業升級的發展機遇,如今轉軌市場經濟的遼寧背靠“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依托大連、營口港口,通過“鐵水聯運”,不斷拉動東北地區經濟增長。“規劃專門有一塊談及遼寧的龍頭作用”。金鳳君透露說。
約束性規劃
國務院在原則同意《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批復中稱,要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這一精神在規劃當中得到了具體的詮釋。
“以遼中經濟區為例,撫順、鐵嶺、本溪、遼陽、鞍山、阜新均可借力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效率如此之高的機場資源配置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東北地區振興規劃起草者之一金鳳君說,“(而)長三角有5個機場,珠三角更是多達9個,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規劃中提出要優先發展以大連經濟區、遼中經濟區、長吉經濟區和哈大齊(哈爾濱—大連—齊齊哈爾)工業走廊為核心區域的哈大經濟帶。
在主軸確定之后,規劃還提出促進二級軸線健康發展。以“兩縱四橫”二級軸線(東部通道沿線、齊齊哈爾—赤峰、綏芬河—滿洲里、琿春—阿爾山、丹東—霍林河、錦州—錫林浩特)為依托,沿線城市為載體,實施“點狀”重點開發。
振興東北之初,蒙東并不在其列。中央考慮到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對資源依賴程度較深,特將內蒙古東部五個盟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劃入東北地區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0年,富產煤炭的蒙東地區將每年向東北輸出7億噸煤炭,而目前山西一省每年輸出的煤炭不過6億噸左右。
規劃中說,要逐步形成7大綜合運輸系統:新建與改造連接蒙東地區煤炭基地與東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費區的鐵路、公路;強化大連的原油接卸和中轉功能,形成完備的石油運輸系統;大連、營口礦石碼頭建設,形成高效礦石建設;突出“鐵水聯運”,形成高效糧食運輸系統;以大連港為干線港口,其他港口為支線或喂給港,建成高效便捷的集裝箱運輸系統;發展重型裝備運輸系統;建設快速便捷的客運系統。
同時,規劃提出完善和優化東北鐵路網結構,建設跨區鐵路運輸通道和疏港鐵路。引導大連、營口、錦州、丹東等港口之間以及與環渤海地區其他港口的合理分工。
“振興東北國策提出以來4年間,裝備制造已經取代石化,成為遼寧第一支柱產業”,遼寧省政協常委李戈軍說,“規劃實施之后,進一步的產業升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