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十二月二十五日電 (姜煜 尹堅)本月,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隨即,九家外資銀行分行獲準在上海改制籌建法人銀行。面對中國銀行業的新格局,四家在滬中資法人銀行高層分別闡述了開放政策的影響與趨勢。
交通銀行行長李軍認為,外資在華設立法人銀行并全面獲得國民待遇,將大大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中國居民將因此面臨更加多樣的金融服務選擇。中資銀行將在與外資銀行的直面交鋒中,化競爭壓力為改革動力,更好地學習借鑒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先進經營管理經驗,實現自身服務能力和競爭實力的提升。
李軍分析,外資銀行將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工具,與中資銀行在高端客戶、高附加值業務和優秀人才方面形成競爭,但受營運資金、網點數量等方面的制約,加之經營戰略和市場定位的差異,以及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外資銀行還不會對中資商業銀行造成全面威脅。
上海銀行董事長陳辛表示,中外銀行處于相同的競爭環境和監管框架下,有利于其在競爭中開展深層次、多領域的合作。上海農村商業銀行董事長李秀侖則坦承開放政策已給該行帶來了實質性影響,他指出,在銀行業全面開放的壓力下,上海農商行“學習了先進的理念”。
浦東發展銀行董事長金運認為,外資銀行在中高端客戶理財、金融衍生品交易、綜合經營等多方面具有競爭優勢。中外資銀行在法人治理、風險管理、盈利模式和金融創新等多個領域將面臨更廣闊的合作前景。
上海銀行的陳辛也認為,中外資銀行對經濟發達地區高端客戶的爭奪將更為激烈,而在財富管理、信用卡、衍生產品、資本市場交易、投行業務以及風險定價等方面外資銀行有著明顯的優勢。中資銀行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地緣、人緣和網絡優勢,強身健體,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則要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細分目標客戶群,與外資銀行展開錯位競爭。
四位銀行高層人士認為,九家外資銀行將法人注冊地選擇在上海,說明上海在外資銀行競爭策略中的重要地位。外資法人銀行紛紛落戶上海,既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無疑會進一步加劇上海銀行業市場的競爭。但從新興市場金融開放的經驗看,除非是市場本身的規模過小,否則,外資的進入并不會構成本地金融業安全問題。恰恰相反,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成為本地銀行業改革的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