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種流行的觀點是,人民幣升值到我國流動性泛濫,從而股市出現長期牛市。有的甚至認為股市的上漲是“疏導宣泄流動性過剩的無奈的惟一的有效的較好選擇”。
筆者早在2004年就寫文章說明人民幣升值對股市的刺激作用,那時的股票指數是1000點左右,當平均股價已經上漲了兩倍的情況下,再強調該邏輯就有些不合適了。在股票市場已經上漲到3000點左右時強調“股市的上漲是疏導宣泄流動性過剩的無奈的惟一的有效的較好選擇”的潛臺詞,是“當下中國政府必須容忍股市出現巨大泡沫”。
人類的歷史只證明過股市上漲過快會導致嚴重后果的道理,還從來沒有證明過股市泡沫是什么“無奈的惟一的有效的較好選擇”的高論。
這樣的言論是不負責任的,是在誤導社會公眾。
考察股票市場的歷史,我們發現,所謂的大牛市或長期牛市都是由新技術革命導致的,純粹因為資金因素而導致的牛市都是短暫的。人類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資金過剩而持續數年的大牛市。
以美國為例,從1901年至2001年的100年時間里,美國股市出現了四次大牛市。
上個世紀的第一次牛市出現在1901年前后,出現大牛市的背景是電的發明和應用。由于電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發展階段。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電的發明完全改變了人類對未來的預期。技術的突變使人們都心情振奮,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勞動生產力,使股票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變得非常樂觀,牛市由此而產生。
第二次牛市產生的時間是1929年左右。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尤為突出的是,在此之前只能為富有階層享有的一些技術創新成果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不僅汽車得到廣泛的使用,而且電氣化也開始向美國全國擴張。電燈、吸塵器、洗衣機和無線電廣播都是在這個時期普及和應用的。這些變革深刻地影響了日常生活,影響了人們的家庭和閑暇時光,所以這個年代成為巨大的技術進步的時代。同20世紀初一樣,技術進步改變了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一直到股市崩盤之前,理論家還在看多當時的股票市場。
第三次出現大牛市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此時,電視得到了普及。同時,生育高峰是推動市場繁榮的又一重要因素。當時,許多金融界人士都認為,美國已經發展到了“新資本主義”階段,并且其基礎將會不斷擴展。
第四次大牛市出現在20世紀末。是由于互聯網技術革命導致的,它成就了以微軟為代表的科技股公司的神話。正是這樣樂觀預期的作用,導致美國長達十多年的股票市場牛市。
可見,美國的大牛市都是建立在實體經濟出現根本改善的基礎上的。但盡管如此,美國的股票市場依然出現像1929年的大蕭條。
純粹的資金推動性的行情歷史上也出現過,最典型的就是18世紀初的法國“密西西比河泡沫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其中的教訓無人不知,無須筆者贅述。即使是國人一直企圖效仿的日本,也不完全是資金推動性的牛市,當時的日本不僅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且成功地培養了很多國際知名品牌,在當時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的企業占三分之一以上。
為什么只有在新技術革命帶動下才能出現大牛市?原因十分簡單,只有出現一項新的技術或商業盈利模式時,運用這些新技術的公司業績會出現持續增長,從而帶動股價不斷上升。如果股價上漲而公司盈利能力不能得到持續增長的話,結果是股價出現泡沫,不可能持久的。
因此,在我國實體經濟沒有出現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流動性的泛濫來造就10年大牛市的觀點是不現實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本輪行情的熱點板塊主要是金融和地產。這兩個行業其實都是服務業,是依靠工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如果實體經濟沒有實質性的改善,金融和地產的繁榮純粹是泡沫的升騰而已。股票市場以金融和地產為主要龍頭,炒的其實就是泡沫而已,認為這樣的狀況可以長期持續的觀點是沒有依據的。
(來源:新京報,作者:尹中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