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總部最近發布了今年1月份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報告,其中披露,1月份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儲蓄存款減少192億元,同比多減584.3億元。一般來說,1月份是消費旺季,同時也是外出務工者攜資返鄉的高峰期,社會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大,因此這個階段儲蓄通常會增長比較慢,而且一般這個趨勢要到3月份才會逐漸扭轉過來。但現在的問題是,儲蓄不是增長放緩而是負增長,這就引起了關注。
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由于1月份股市活躍,指數連創新高,導致居民投資愿望不斷提升,從而出現了資金從儲蓄向股市的分流,其直接影響就是金融機構儲蓄存款下降。對此,央行上海總部的觀點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對銀行資金穩定性也帶來影響,需要密切關注。
為什么要關注呢?原因很簡單:如果儲蓄大量減少,特別是穩定程度比較高的定期儲蓄大量減少,顯然不利于商業銀行的經營。
從理論上來說,銀行的一大風險就在于儲蓄存款下降,使得支付能力受到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儲蓄存款的下降,對銀行來說顯然不是什么好事情。有人據此提出,央行為了改變儲蓄下降的勢頭,一定會拿出包括提高利率等在內的調控措施,將分流出去的資金拉回銀行。但是,從人們所面對的實際情況來說,情況則比較復雜。
首先,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居民的儲蓄意愿很強,現在的儲蓄存款下降局面,還是局部的、階段性的,尚不足以對國家的金融穩定產生什么影響。特別是,時下銀行的主要問題還不是儲蓄存款資金太少,而是貸款受到嚴格控制,以至存款大大高于貸款,存貸差偏大。這使得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下降,大量資金只能用于購買國債,甚至是作為超額準備金繳存央行,這就影響了商業銀行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儲蓄存款在可控范圍內的下降,并不能說就一定是什么壞事。
其次,長期以來,我國的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只占很小的比例。現在居民儲蓄余額超過16萬億元,但是股市流通市值不過2萬多億元。這種畸形的融資結構,一方面使得融資風險高度集中在銀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廣大居民缺乏風險投資意識,資本市場的發展步履艱難。而要改變這個局面,就應該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提高其比例和數量。在最近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就強調了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事實上,央行負責人在一年前就表示過:現在居民儲蓄存款很多,如果能夠有一部分轉出去參與直接融資應該值得鼓勵。無疑,如果在金融改革的大局中確實考慮要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和數量,那么現在儲蓄出現分流,其中部分從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這應該是好事情,也是工作目標之一。當然,這種分流應該是有序的,同時居民在參與進行直接融資時,應該是頭腦清醒的,而非以投機心態介入。
畢竟,直接融資相比間接融資風險要大得多。對于廣大居民來說,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適應參與直接融資的。但話也要說回來,只有直接融資發展起來了,居民有了強烈的投資意識,我國的金融體系才能真正完善,銀行經營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才有望獲得很好的解決。因此,現在儲蓄出現分流,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現象,應該被關注,但無須受到指責。(桂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