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在經歷了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后,近期卻屢屢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甚至被清盤,從而引發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質疑,也引起了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調查和整頓。
按照投資者最關心的收益和風險兩大要素來分類,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三大類。然而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產品,多數理財師都建議投資者購買帶有保本條款的銀行理財產品。因為很多人到銀行去的目的,不是想賺大錢,而是不想賠錢。因為如果要買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那就不如直接去炒股票買基金。
但是,現在令人擔心的是,連部分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觸及“保本線”的現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提前贖回則不能保本,所以在購買之前,投資者應留意此條款。
頻觸“保本線”
目前,包含“保本”條款銀行理財產品日漸增多,連不少股票類、商品類與混合類理財產品,都以“保本”作為賣點。
然而,“保本”似乎將成為投資者無可奈何接受的現實。從最新數據來看,5月到期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中表現最差的是浦發銀行“匯理財”系列中的“外幣理財2007年第5期F1計劃”、“人民幣理財2007年第5期F4計劃”與“人民幣理財2007年第5期F3計劃”,其到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1.1778%、0.3%和0.2067%。其中,“人民幣理財2007年第5期F4計劃”的產品條款中標明,該產品為100%全額保本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18.00%。而實際其到期年化收益率才0.3%,無疑是觸及“保本線”最典型的例子。根據該產品的介紹,人民幣浮動理財產品(F4計劃)是一款全新理財投資產品。
“由于自去年10月至今股市都處于大跌之中,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受此影響,收益甚低,因此只能勉強維持保本。”一位理財師向本報記者表示,一般理財產品都有一定期限,在此期間投資者不能隨意贖回,否則就必須接受損失的現實,所以看著理財產品收益減少,甚至多次觸及“保本線”,都只能“干著急”。
例如,東亞銀行目前正在運作中的理財產品,有兩款與股票掛鉤的產品至今已連續4個月投資收益為零。東亞銀行這兩款保本產品是去年12月10日成立的,分別為按日計息股票掛鉤保本投資產品系列8(人民幣)和按日計息股票掛鉤保本投資產品系列7(美元)。東亞銀行的公告顯示,這兩款產品自1月8日至5月8日,已連續4個月投資收益為零。東亞銀行這兩款產品每個月都會在某個固定日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但4個月以來,投資者連續4個收益支付日沒有獲得一分錢的收益。
因此,分析人士提醒投資者,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不可能只賺不賠,關鍵在于風險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圍內。投資者在購買產品前必須要清楚地了解產品的投資方向、風險狀況。如果投資者有自己的預期,在主動購買產品后,會對該產品所造成的后果即風險有較清醒的認識,即使沒有實現預期收益,投訴的幾率也將大為降低。
留意贖回條款
踏入2008年以來,已有數十家銀行發行了超過1600只理財產品,但從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產品設計來看,都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趨勢。產品設計方面,給予投資者提前贖回權的產品趨于減少,給予發行者提前贖回權的產品增多。
匯豐銀行在近期推出了數十只掛鉤股票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涉及人民幣、歐元、美元、澳元等幣種,掛鉤股票亦涉及多個領域。這些產品均可實現100%保本,如果投資者持有產品到期或者觸發約定的自動贖回條件,投資者將可以獲得100%本金保障。
然而,雖然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也提供保本承諾,但其保本比例要低于100%,即投資者也可能遭遇本金損失,只是有個止損線而已。如恒生銀行“2008年‘股票掛鉤’港幣18個月‘天天開心’可自動贖回產品”,保本比例就僅為80%。該產品投資收益與一攬子股票組合掛鉤,包括中國石化(0386.HK)、中煤能源(1898.HK)、中國神華能源(1088.HK)和中國遠洋(1919.HK)。投資本金支付比例則取決于該產品是否發生提前到期觸發事件,以及最終股價確定日表現最差股票的收市股價與其初始股價的比值。
理財師建議,銀行理財產品條款的細節變化也應該引起投資者的注意。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有不少投資者反映,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并沒有認真閱讀條款,結果想提前贖回時卻發現合同沒有賦予投資者這個權利。
例如,有些理財產品有提前贖回條款,如某銀行6個月美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規定,銀行在第一個季度末有一次提前終止權,而客戶沒有提前終止權,銀行一旦行使提前終止權,可能意味著投資者即將面臨虧損。這種情況下投資期限雖然縮短了,本金也沒有損失,但有可能得到的是零收益。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理財產品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從2008年1季度發售的利率類和匯率類理財產品來看,在產品設計的流動性安排方面,給予投資者提前贖回權的產品趨于減少,僅有浙商銀行發行的3只“外幣涌金存款”系列產品給予投資者提前贖回權。與之相反,絕大多數產品卻賦予了發行者提前贖回的權利,從而增加了投資者的再投資風險。
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還有復雜化的傾向。以今年1季度股票掛鉤類理財產品的結構設計為例,過去諸如絕對最差表現型、最差表現參考型、平均表現型等單一類型,在今年幾乎都被演變成幾種類型的混合。打新股類產品“落魄”后,也開始演變成免費打新型、兼收管理費與業績報酬的收費打新型等類型。
此外,商品類產品在設計思路上亦趨同于股票類產品,復雜性也有所增加。部分產品甚至將股票型和商品型的產品聯合在一起。例如,當某一個觸發條件發生時,產品則自動由商品型轉換成股票型。事實上,這種產品已經演化成商品和股票相混合的產品。(記者 駱海濤)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