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車10元/次”——這是渝中區某洗車行新掛出來的價目表。近日,重慶私家車主胡先生與往常一樣準備交上20元的洗車費時,汽車美容店員工的回答“只要10元”,這令胡先生多少有些詫異。
據車主稱,從4月份起,重慶600多家洗車行結成“漲價聯盟”,將原先的10元漲到20元,盡管引起車主的抗議,但洗車行仍未讓步。三個月時間后,這場轟轟烈烈的價格同盟卻悄然“瓦解”:先是20元,然后變相打折,現在干脆降到10元。
據介紹,這不是重慶洗車行第一次“聯手漲價”。早在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重慶汽車美容服務商聯手將洗車價格從10元提升到了20元,均無疾而終。
耐人尋味的是,重慶洗車行業三次聯手漲價,當地物價部門均未直接出臺政策進行打壓,任憑市場“說話”。“市場就像一只無形的大手,規范著掌心里的一切市場行為。經營者擅自提高價格后,若服務與價格不相符,市場也不會接受。”重慶市物價局價格檢查分局副局長吳中明形象地說。
有專家認為,重慶最終還是靠市場的力量瓦解了價格聯盟。這與蘭州直接介入“拉面漲價事件”并進行限價形成對比。
三次集體漲價均告失敗
最近這次有600多家洗車行漲價,三個月后恢復原價
4月1日,重慶多數洗車店漲價,漲幅基本相同,均由從10元/次漲到20元/次。
漲價并非突如其來。早在3月中旬,就有報道稱,在重慶汽車服務業商會的召集下,68家汽車美容店負責人匯聚一堂,聯合簽訂了一份《重慶汽車服務業商會誠信公約》,約定將洗車價格從單次10元漲到20元。4月1日,主城區600多家正規洗車店同時漲價,聲稱10元錢洗車會“虧本”。
這場事先約定的漲價行動經媒體披露后,引起了物價部分的重視。
重慶市物價局價格檢查分局副局長吳中明透露,“3月16日以后,我們及時派人前去了解情況,與重慶汽車服務業商會進行了溝通,他們表示配合,并立即停止了約定漲價的行為。”
但出人意料的是,4月1日,這場聲勢浩大的洗車費漲價事件席卷整個主城,其規模已超過商會事先號稱的600多家。而更讓人意外的是,所有的漲價店都異口同聲地表示,“這是我們的自發行為!”爭議仍在繼續,車主紛紛提出抗議,市場也在悄悄發生變化,一些未漲價的洗車店生意爆滿。
6月中旬,為了挽回客源,漲價洗車店相繼將價格調整為15元,近日干脆均恢復到10元。
這并不是重慶醞釀洗車漲價的首次失敗。
早在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重慶幾大汽車美容服務商就曾因洗車成本增加而聯手將重慶洗車價格從10元提升到了20元。兩次漲價聯盟分別在維持不足1月和不足半月后,宣告無疾而終。在那兩次漲價中,物價局同樣未對價格上漲直接作出干預。
物價局未出臺政策干預
一副局長稱,如果政府參與干預,洗車行業就難以提升
“洗車費如此大規模集體漲價,難道政府袖手旁觀?”4月份初,車主紛紛通過媒體熱線、網絡、市物價局“12358”熱線發泄對“漲價聯盟”的不滿。
4月2日,市物價局表態相當謹慎:目前尚不能確定這次大規模漲價是正常“市場定價行為”還是“價格聯盟”。
“物價局管理的不是價格標準,不是價格漲落,而是維持市場價格的有序競爭,防止價格壟斷,讓市場競爭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運行。”吳中明說,如果僅僅是市場調節價,政府就無權干預。“洗車這一行門檻不高,全市大大小小洗車店上千家,非常分散,店主們很難齊心。”吳中明預測。
與此同時,該市物價部門對洗車行業進行了明查暗訪,未查實“聯手漲價”的確實證據。吳中明說,盡管并未搜集到“價格聯盟”的證據,但明查暗訪絕非人們想象中的一樣是“走過場”。“正是因為始終保持了對洗車費漲價事件的高度關注和高壓態勢,才讓洗車店經營者感到緊張,導致整個價格壟斷不能成功。”
“洗車費上漲雖然影響了市民的個人利益,但同時也有部分洗車店并未上漲,這就是市場競爭的體現,并不違背市場規律。”吳中明認為,如果政府參與干預,那么洗車行業就難以在競爭中得到提升,也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
專家觀點:政府有所不為尊重市場規律
“既然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就應該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重慶市委黨校教授羅德綱認為,相比“蘭州拉面事件”,重慶市物價局在此次洗車費漲價事件中的所作所為,尊重了市場規律。
“如果政府在漲價伊始就以行政手段強行介入,硬性規定洗車費不得上漲,很有可能導致洗車店以偷工減料、減少服務項目等方式進行對抗,從而導致對市場經濟規律的破壞。”
提及不久前的“蘭州拉面事件”,羅德綱堅持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他表示,“越干預越不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從而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發展。”
羅德綱表示,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時,一定要注意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政府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清楚哪些該“為”而哪些則應該“不為”,方能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重慶市委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甘強一直對漲價聯盟的瓦解表示樂觀,“即使洗車費漲價形成了價格聯盟,這個聯盟也并不統一,市場肯定會自然而然地向更具價格吸引力的洗車企業靠近。”他認為,“政府不需要干預也能形成價格均衡點。”(《時代信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