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股市處于牛市時,持有這支股票的人們希望通過樂觀情緒的傳播來促使更多的人購買這支股票,以便他們在高價位上脫手而獲取更多的利益。而新購買這支股票的人們有些是“跟風”,有些是“搏傻”,從而使這一個股的泡沫繼續膨脹。這時脫手獲利的人們并沒有離開股市,而是又去炒作其他的個股,甚至去炒一些“垃圾股”“題材股”和“概念股”,從而使泡沫在股市中擴散及膨脹,當股市中多數個股形成泡沫時,就會造成股市整體上的泡沫(由于這時總有一些個股沒有泡沫,因此可以說股市的整體泡沫總是結構性的)。這時人們感興趣的是買賣資產獲得的收益,而不是資產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泡沫的膨脹會造成一時的繁榮甚至狂熱,但泡沫積聚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破滅,當股市暴漲到臨界點后,由于泡沫的破滅就會迅速下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進入了調整期。在嚴重時金融資產的價格暴跌會導致經濟衰退,甚至產生金融危機。
股市暴漲難以持續的另一個原因是流入股市的凈資金量的制約。我在“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一文(發表于《管理科學學報》,1999年第一期)中曾指出:“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介穩系統,必須要靠與外界進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的穩定。” “當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進行買賣后,由于其本身并沒有價值,故其價格的確定不是按照客觀的價值規律,而是按照人們對其未來價格的主觀預測,還要受到其供求狀況的影響,這就使其價格更加脫離了實際經濟活動的效益。當虛擬資本的價格遠離其合理預期時,就會形成“經濟泡沫”,要靠外界不斷注入資金來維持其穩定,但這只是一種虛假的、極易破滅的穩定。”
從理論上說,只要流入股市的資金量大于流出的資金量,股市的市值就會增加,股指就會上漲。由此可見,股市暴漲的必要條件是流入股市的凈資金量快速增長。我們選取從2005年11月中國股市開始進入上升期截至2007年8月底的時間段,將上證指數對滬市市值、深證指數對深市市值、滬深300指數對滬深兩市總市值進行回歸,表明不論是總市值還是流通市值,與相應的股指基本上都呈現出明顯的線性關系。所得的趨勢線方程及相關系數如表3所示。
表3 三個股指與相應市值的趨勢線方程及相關系數
在各種條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根據上表推算,當上證指數達到6000點時,所對應的滬市流通市值將達到59123億元。以2007年8月末的流通市值來看,滬市的流通市值占兩市總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二,所以從滬深兩市的流通盤來看,所需的總資金量為59123/66.4%=89010億元,由于2007年8月31日滬深兩市的總市值為79336億元,故需要流入的凈資金量為9674億元。當上證指數達到10000點時,所對應的滬市流通市值將達到103671億元;兩市所需的總資金量為103671/66.4%=156131億元,需要流入的凈資金量為76795億元。如果考慮到非流通股減持、新股上市、境外優質股回歸等因素,則所需的凈資金量還將要大大增加。一旦凈資金量的流入不足時,股指就會下跌;而投資者由于受恐慌情緒的影響而拋售其手中的股票時,就會使流入股市的凈資金量不斷減少,甚至變為負值,從而使股指不斷下跌,甚至會造成暴跌。
歷史經驗證明,暴漲之后往往會有暴跌,例如1999年10月19日到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綜指為暴漲期,近五個月的日均漲幅達到0.64%;從2000年3月10日創歷史最高位5048.62點后開始暴跌,到2000年5月23日為暴跌期,日均跌幅達到0.91%。兩年半之后,納斯達克綜指在2002年10月9日跌到了1114.11點,幾乎回到1996年的點位。
又如我國臺灣地區股市的臺灣加權指數在1990年2月10日達到歷史最高位之前,歷經了幾個階段性波峰,并且在達到每一階段的峰值后,都緊跟著一個明顯的、幅度較大的下調過程。1989年12月7日到1990年2月10日,加權指數暴漲,日均漲幅為1.01%。在最終達到最高點之后,加權指數開始狂瀉,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從12495.34點跌到2560.47點,日均跌幅達到0.85%。
我國股市也經歷過這樣的歷程。從1999年12月27日起,上證指數開始持續上漲,于2001年6月13日創歷史高位2242.42點,之后開始大跌,2001年10月22日跌到1520.67點,快要回到大漲之前的點位,四個月的時間將之前一年半的漲幅幾乎完全吞掉。因此,可以認為從2001年6月13日到10月22日,上證指數經歷了一個暴跌過程,計算其日均跌幅為0.44%。
由此可見,要防止暴跌就應當防止暴漲。主要應緩解投資者的盲目樂觀情緒并防止其過度投機行為,不要等泡沫漲得過大后再任其破滅,給投資者造成慘重的損失。
上市公司是基石
股市中的股票交易活動(俗稱炒股)是一種虛擬經濟活動,它本身并不能創造社會財富,只能實現股市中的財富(在扣除券商收取的手續費及政府征收的印花稅之后)在投資者之間的再分配。但是股市可以通過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扶優汰劣等作用,促使上市公司提高業績,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因此我們說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是股市財富的源泉。盡管在熊市中其價值往往會被低估,但在牛市中其價值卻往往會被高估。持有盲目樂觀情緒的人們往往忘記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任何一個上市公司股票的價格都不可能長期遠高于該公司的價值。當股市進入暴漲階段后,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股價的增長都遠遠高于其價值的增長,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決不可能在短期內出現暴漲式的變化。
我近年來多次呼吁要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因為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股市的健康及發展。整體質量既取決于各個個體上市公司的質量,更取決于上市公司的整體結構。特別是當股市處于牛市時,樂觀情緒往往會掩蓋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問題,還有一些上市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種種手段制造虛假的業績。因此我們必須冷靜分析上市公司的質量問題,千萬不要被“超常”的業績增長而沖昏了頭腦,何況這種“超常”的業績增長肯定是難以持續的。
我曾經說過,我國上市公司中70%左右尚未達到國際標準,需要切實下大力量提高其質量,才能為我國股市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上市公司的個體質量可以用其財務指標來衡量。我們曾提出過衡量上市公司質量的幾個主要財務指標如下(參見李自然,成思危: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17-32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