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巴曙松
|
問:您很早就曾表示"美國次按危機可能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是否已經到來?會怎樣發展?股票下跌人們希望"救市 ",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走勢,"政策"在其中是否仍占有重要位置?
巴曙松:在規范的市場條件下,監管者的唯一任務應當是保持市場交易在公平公開公正的環境下運行,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新興市場上,監管者還負擔著發展市場的任務,許多與市場供求直接相關的決策,往往還需要監管部門來決定,既然監管者能夠直接影響到市場的供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策對于市場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會存在。但是這也是全球金融市場都面臨的一個狀況,只不過程度有差異而已,美國次按風波之后,美國股市乃至全球股市都往往跟隨政策的變動而大幅波動。
但是,在絕大部分時間內,我不認為監管部門會把救市或者不救市作為自身的政策目標之一。例如,在暫停一段時間之后,監管部門已經審批發行新的股票型基金,有人就認為這是救市。不過,這一舉措主要是從市場的市盈率趨于合理后,允許基金發行的角度出發考慮的,并不能片面解讀為是"救市"的行為。綜觀全球可以看到,一個股市的市盈率在60倍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會放行新基金去助長資產泡沫,而在趨于合理后,重新開閘是正常的,這一舉措并不能理解為 "救市"。
我認為次按危機的影響最為劇烈的時期還沒有到來。但從上市公司的年報看來,春節前在業績增長達到40%的情況之下,股市大跌了11%,按理說股價在業績支撐下會平穩回落,但股市下跌幅度卻遠遠超出了業績的平穩回落的幅度,因此可以看出中國股市的大幅下跌是次按造成的恐慌所致,全球市場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顯著調整,自然會波及到中國市場。
問:人們擔憂在全球經濟普遍放緩的時候,中國若繼續施行從緊政策,將導致經濟"硬著陸",希望"兩會"對"從緊"有所"松動",您對此怎樣評價?另外,有人說中國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目前已到了臨界點,只有以人民幣加速升值來緩解流動性,是這樣嗎?
巴曙松:在貨幣政策實施的節奏和力度上,從緊政策應該是有彈性的,貨幣政策也是一種短期政策,會靈活根據市場環境靈活調整,例如雪災可能令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信貸放松,正說明了中國宏觀調控的手段富有靈活度。但從緊的基調是不會變的。
在新的形勢下,黨中央已明確下一步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2008 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但是,目前貨幣政策操作基本上依賴貨幣政策的對沖操作,包括準備金率的提高、央行票據的發行、外匯市場的對沖操作乃至對于信貸增長的窗口指導。從政策基調看,貨幣的大幅度對沖以及信貸的控制,并不可能解決結構問題,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政策操作的重點應當是迅速推動結構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從而放棄對于大規模、持續性的對沖的依賴。
在當前通貨膨脹已經日益顯現強大壓力的時期,應當堅決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降低對于大規模持續對沖的依賴,因為這種貨幣對沖的政策依賴,其政策成本日益增大,已經成為推動通脹、乃至推動經濟過熱的重要政策導火索之一。不降低這種政策依賴,防范通脹和防范經濟過熱可能難以取得預期的政策效果。
擺脫對于貨幣對沖的政策依賴,需要從幾個方面來推進經濟的結構改革 :(1)降低國民儲蓄率。對應于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應當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舉措,政府儲蓄的降低首先需要轉換財政政策從直接投資為重要目標的財政轉型為公共財政,并且在財政收入大幅上升的時期積極減稅;企業儲蓄的降低需要有待于建立完善的分紅制度。(2)降低對于外部需求的過分依賴,促進內需主導的增長模式。這并不意味著排斥中國經濟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際經驗表明,匯率升值也可能并不會顯著影響到這個進程的推進,因此,加大對于相關領域產品的進口、適度擴大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消費需求的提高都是值得強調的政策舉措。(3)客觀看待對外直接投資。基于現有的資金流動的監控體系,港股直通車完全可以實現完全封閉的從內地資金換匯并且匯出、海外投資市值波動等的嚴格監控,外匯監管機構可以隨時從金融機構監測流出資金的規模、方向、海外投資的市值波動等等,也可以自主控制流出資金的規模和門檻,因此所謂形成資本管制巨大缺口的擔憂并不存在。從宏觀平衡角度,這種適度的資本管制放松,有利于平衡國際收支,減緩內部平衡的壓力。(4)放松對于一些行業的準入管制,打破壟斷行業的準入限制,鼓勵服務業等的發展,鼓勵居民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在此基礎上,以更為靈活的方式放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同時也給予人民幣更為靈活的升值空間。
問:目前內、港兩地經濟聯動日益增強(例如兩地股市相互關注度大大提高),您怎樣看待兩地經濟聯動的趨勢?
巴曙松:實際上,每一次香港經濟的起飛和結構升級,都與祖國內地經濟的發展推動是分不開的。香港是地處中國的世界性金融中心,這個地位得天獨厚。以前香港較多的充當國際資本輸入中國的渠道,事實也證明,許多跨國公司在香港有經營經驗、熟悉了中國化的文化環境之后再進入內地,往往發展得相對較好。隨著中國的日益國際化,今后的新動向,就是香港不僅作為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平臺,也正在成為中國的企業、中國的居民等走出去的平臺。中國的企業、資金如果首先能夠將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得到鍛煉,并從這里走出國門,可以減少直接去境外投資的語言、政策、法律支持的障礙,更好地熟悉國際市場的規則。
可以預見,兩地股市聯動趨勢在未來是一定會加強的。一是由于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和未來個人投資者出海計劃在適當條件下的實施,內地資金將更多流入香港市場;二是目前香港股市50%以上的市值都是中資大型企業;三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A+H模式進行股票發行,直接強化了兩市價格的聯動機制。另外,越來越多的內地金融機構到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或者進行業務合作,也在客觀上加強這種聯系。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