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 題:名流寄望兩會:“中國經濟改革不能退”
——訪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杰
記者 賈靖峰
“中國不能退,而是應該研究如何繼續進的問題。”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探路者之一,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杰以這句話來概括當前經濟發展的焦點。
這位經濟學家保持著他一貫的率直,他說,他最關注的是,“兩會”如何理解與踐行中共十七大報告,在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巨大進展又面臨新挑戰的同時,如何保持改革強有力的聲音。
新問題出現是改革不到位
改革才邁出第一步,魏杰說,進程中出現收入差距和弱勢群體等新問題,幾乎不可避免,和諧與民生理應成為“兩會”的重要議題。“但有人把新問題的帳算在改革頭上,這令我擔心。”魏杰表示,新問題不是改革帶來的,而是腐敗和壟斷帶來的,癥結不是改革本身,而是改革不到位。
“但到現在為止我都搞不清楚,為什么我們一講改革就是不關注民生了?一講效率就是不關注公平了?這是一個偽命題。”采訪中,魏杰數次發出如此質問。
這幾年民生大獲改善,魏杰認為人們感謝政府的同時,更應該感謝納稅人,感謝改革。如果沒有改革帶來的效率,去年中國能有五萬億的財政收入嗎?“沒有改革,就沒有一切”,和諧與民生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也是改革的應有之義。
無疑,市場經濟可能制造麻煩,有競爭就有人失業;但市場經濟又能解決麻煩,它強調完整的社會保障,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社會保障通常很完善。
魏杰說,下一步和諧與民生應當關注的重點,應是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包括失業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強調這些保障,不等于放棄市場經濟,而是為了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作準備,為什么要把兩者對立起來呢?“相反,要保障和諧與民生,改革還需要大大地朝前走一步。”
要調整“三駕馬車”的順序
那么,中國經濟改革的下一個突破口是什么?為什么各國政府紛紛現身“刺激經濟”之時,中國卻在收縮?魏杰說,“正因中國經濟現狀與別國不同。事實上,我們主要是國際收支出了問題”。他分析,十七大報告表明,今后中國經濟需要取得兩個平衡,一是國內經濟平衡,一是國際收支平衡。
實現“兩個平衡”突破口,就在于拉動經濟增長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的次序能否重排為“消費、投資、出口”。過去中國的基本戰略是調動全國資源,將自然和人力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去占領國際市場,大規模出口換回大量外匯,卻致使國際收支失衡,帶來流動性過剩、通脹持續等系列問題。現在,這個戰略必須調整為:配置全球資源,啟動中國市場。
魏杰說,“三駕馬車”的次序重排,將是一個重大戰略調整和根本性轉變,這次調整成功了,眼下流動性、通脹、資產價格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但這至少需要五年時間來完成。目前出口對中國GDP的貢獻是三分之一余,大部分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出口企業,中國正在取消出口退稅,從前的出口受惠企業生存空間將受到嚴重擠壓,未來五年,將有大量的中國企業必須從廉價出口轉向開拓國內市場。
這場出口企業的“轉型之痛”,將與“啟動內需”的戰略調整相伴而行。“三駕馬車”看似簡單的詞序重排,將是下屆政府經濟改革的核心和挑戰。
“啟動內需”當為改革關鍵
在他看來,當下國際收支失衡,國內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平衡亦被打破,“啟動內需”成為經濟改革繼續求進的關鍵。而“啟動內需”有賴于三個“提高”:
其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目前國民收入中財政收入比例偏高,已逾五萬億,國家經濟增長很快,而居民收入卻九年未有太大變化,相對水平是在下降。因此,個稅起征點還有繼續上調的空間,他個人認為,個稅起征點至少要提高到五千元,才能為啟動內需助力。
其二,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近年企業利潤持續上升,而勞動收入幾乎沒什么變化,十幾年前很多人的基本工資就是七八百,現在還是這個水平。
其三,提高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在美國的居民收入中,財產性收入占四成,而中國只有百分之二。
魏杰將這三個“提高”納入一個進程:縮減財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啟動國內需求的同時,財政收入更多地投入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及文教醫療等民生項目中。政府做好這三件事,經濟上則讓市場發揮潛能。“去年隆冬,我去包頭,在那么天寒地凍的地方,居然有巨大的花市,花全從南方運來,這是政府調撥不可企及的。中國市場經濟所釋放的能量,令人震驚。”
面對中國經濟的“一日千里”,這位總被人稱道“先思一步”的經濟學家感嘆:“我是在掙扎著前進”。這種掙扎來自于,中國經濟改革正從新體制構建期進入磨合期,在初嘗新體制成果,又初現新問題之際,如何為改革尋找新的動力?未來五年,新一屆政府的經濟改革之路任重道遠。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