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的瘋狂熱銷到零收益、大面積浮虧的事實顯現,從4月中旬銀監會推出的“六宗罪”通報到接下來的大規模業內調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以從沒有過的姿態站在了風口浪尖上,接受所有人對它的審視。“整風大行動”究竟會給銀行業的發展帶來哪些變革?人們拭目以待。
暗訪+自查 業內高度謹慎
此次整風,銀監會采取了暗訪加銀行自查的方式,范圍涉及到全部商業銀行,包括外資行在內,全方位地對理財產品市場進行規范。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部門也進入了高度緊張的狀態。
理財產品宣傳板前圍滿了選擇查看的人,預期年收益最高可達15%、打新股收益穩定……在如此承諾下,每當一款理財產品推出,就會出現很快搶購一空的場面。曾經在很多人眼里,這反映出市場的紅火與繁榮。
從去年年底開始,一向被推崇并高速發展的理財產品市場爆出了一個又一個“丑聞”:零收益、負收益、投資者和銀行間的糾紛……當這些真相曝光后,人們對理財產品市場逐漸由狂熱轉向了冷靜抑或陷入疑惑。
王先生在2006年12月購買了民生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10萬元,該產品掛鉤8只在香港上市的金融龍頭股,預期收益為7%左右,期限為2年。本想安穩賺錢的王先生怎么都沒想到,他的投資不但沒賺反而虧了。“前段時間銀行給我打電話說我那款產品到現在為止沒收益,建議贖回。這本來就夠讓人郁悶的了,更糟的是提前贖回還要支付3%的手續費,我那10萬元在銀行放了這么久,不但沒有收益,反而虧了3000元。”提起這事王先生氣憤地說。
和王先生有著一樣遭遇的人并不是少數。在《小康》記者調查中發現,有超過半數的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后出現了問題。很多人表示,現在對于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太信任,尤其是對其預期收益和風險揭示部分。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表示,理財產品市場在此前呈現爆炸式的增長,在飛速發展中一些問題來不及規范,進而在近期集中性的爆發出來。監管部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采取行動規范市場。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很多銀行將理財產品及有關宣傳材料撤出網點。當有人咨詢相關理財產品問題時,客戶經理都會謹慎作答,對于收益率等敏感信息都會強調要注意風險,銀行并不能做保證。
“現在購買理財產品要簽訂風險協議書,這也是日前銀監會要求的。最近查得很緊,對于客戶的風險提示等我們都會格外注意。”位于宣武門附近一家招商銀行網點的客戶經理表示。和招商銀行一樣,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中國銀行等也都對理財產品業務謹慎對待。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