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在樂昌市的財政能力,每年只能拿出2000萬元來投資園區建設,也就是說,光靠地方財力,這個產業園區要20年才能建成。另外沈志軍認為,制約產業園建設的另一個原因是土地使用的審批政策,按照國家的規定,有項目配套才能夠取得土地的使用權,由于產業轉移園不是只轉移某一家企業,而是轉移一個產業集群,如果按照每個項目簽定協議以后再來建設園區,對產業轉移園的建設也是很不利的。
沈志軍:“我們現在一個是希望省政府對它扶持,第二個我們也準備改變一點發展的模式,園區的工業用地開發的資金不夠,就用商業用地那個滾動發展那個資金來補。”
怎么樣將產業園建好,早日讓轉移的企業進入?韶關湞江區政府意識到只有筑好巢,才能引來鳳,在財政有限的情況下,他們采取的辦法是,向金融機構貸款,同時引進民間資本參與建設,全方位打造中山三角(湞江)產業轉移工業園。
韶關市湞江區區長李繼光:“我們所站的位置,這條是省道28線,離韶關也就是8公里左右,目前,為了解決園區的道路的問題,我們在這里修一個高架橋進去,在今年年底全線竣工通車。”
湞江產業轉移工業園,過去是煤礦的一片廢棄地,2005年廣東省批準,由韶關市湞江區與中山市的三角鎮共同打造產業轉移園,湞江區將這片廢棄的土地利用起來,規劃打造一個6000畝的產業轉移園區,現在園區已經投資了一億多元人民幣,正在進行三通一平。
李繼光:“現在我們產業園前期已經引進了,簽了協議的12家,總共投資是26個億,目前年底有6家即將開工建設。”
在產業園區我們看到,第一家來自深圳的中機重工鍛壓公司,現在已經開工。
韶關市中機重工鍛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明柯:“從市政府、區政府一直到工業園區,他們能辦到的,就是不用我們來做。”
記者:“在來到韶關的時候,我們就聽說,這里有一個專門為轉移來的企業提供服務的機構,它被企業稱為保姆,就是韶關市湞江行政服務中心,也就是說,到這個地方來投資的企業,要辦理任何手續,一般遇到問題,都通過這個保姆來解決。”
韶關湞江區行政服務中心主任葉麗芬:“我們是提供一個全程的服務,工商啊,稅務啊,環保啊,國土啊,規劃啊,經貿,外經,所有這些證照都是我們這里統一辦的。”
今天呂明柯要去為企業辦理規劃備案手續,行政服務中心專門派工作人員肖國兵陪同他前往韶關市規劃局,呂明柯告訴記者,企業的手續,全部都是由這里的工作人員陪同辦理的,讓對韶關不熟悉的他,感到很省心,另外,為了能夠滿足今后轉移來的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湞江區建立了4個有規模的人才培訓基地,一方面為珠三角的企業培養技術工人,同時專門為轉移來的企業組織定向培養。
韶關市湞江區中等職業學校校長何光湘:“來我校參加湞江產業園簽字儀式的有五家公司,首先,讓我們代表學校,代表全體師生員工,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李繼光:“目前,我們政府引導促成技校跟企業合作,定向培訓,提高勞動力的技能,也解決企業的就業的問題和招工難的問題。”
記者在廣東調查時了解到,目前廣東省政府也意識到產業園建設的困難,決定未來五年時間內,投入500億元,用于鼓勵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粵北山區、東西兩翼地區轉移,同時,決定從今年起到2012年,設立省財政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每年安排15億元,通過競標方式擇優扶持欠發達地區3個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建設,湞江區區長李繼光在不太輕松的產業園籌資中看到了希望。
李繼光:“每個產業園區可以拿到省里面5個億的扶持建設資金,那么,如果競標成功,也從此解決了資金的困難問題。”
搜索關鍵詞:承接轉移
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珠三角、長三角等東南沿海地區,現在都紛紛步入了騰籠換鳥的階段,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大批遷往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果說,二十年多年前的那次產業轉移,很多地方還報著“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念頭,那么,新一輪產業轉移當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種理性和客觀。
例如作為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首選地的江西省贛州市,就信心十足地要把自己打造成為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第一城”。它憑借的是自己銅、合金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好的特點。
廣西作為與東盟連接的橋頭堡,在這輪產業轉移承接中似乎也獲益匪淺,其中具有綜合優勢的加工貿易類產業轉移受到政府支持和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對這類產業轉移的信貸支持。
海口市為了建設成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從2009年起,將由政府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的專項資金,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對企業免征購置新建生產科研辦公用房的交易手續費和產權登記費。
四川省針對產業轉移對接也出臺了許多突破性政策,其中對投資額在3億美元以上的鼓勵類產業轉移重大項目,將根據項目建設進度,以貼息、專項資金補助等方式予以扶持。
半小時觀察:產業也要像候鳥一樣遷徙
我們都知道“珠三角制造”一直都是“中國制造”的代名詞,說得好聽一點是外向型經濟,說得難聽一點就是為跨國公司打工。隨著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隨著人民幣升值、出口萎縮,大批中小企業紛紛倒閉。以前那種拼低成本和低勞動力價格的模式不靈了,“珠三角”必須要完成自己的蛻變。
要想始終保持經濟增長的活力,廣東找到了一條有效的渠道,那就是產業轉移,這種轉移看起來似乎簡單,但背后卻是全省經濟結構的重新布局,讓企業到有需求的地方去、讓這些地方的優勢轉化為嶄新的動力,廣東的經驗既是一種艱難的探索,也是一種有益的示范。
通過這種探索,“珠三角制造”或許可以找到一條通過重新規劃區域發展、升級產業鏈、提高技術含量來提升競爭力的路子。通過不斷反思、創新和自我改造,也許“珠三角制造”可以率先完成的轉型,能為中國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提供有力的支持。(主編:周人杰 記者:曾曉琳 攝像:毛云李)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