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美國危機
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經濟的狀況現在遠比美國好很多,更沒有理由陷入美國的困境。但是,如果不小心翼翼的處理好各種問題,不作相應調整,中國經濟風險也會增加,甚至轉化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最終給正處于關鍵時期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傷害。
中國的應對措施——強化國民信心 調整投資策略
當然,中國的有利條件很多,但這不僅要用足用好,更重要的是,必須講求高效使用。
一、通過扭轉國民對股市、樓市的預期強化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是溫家寶總理日前在美國所說的一句經典之言,他點破了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信心經濟。
但是,這個信心不僅是政府的信心,更是國民的信心。即,國民越有信心,越會多投資、多消費,經濟就會越來越好——如此是良性循環;相反,國民越沒信心,就越不投資、越不消費,經濟就會越來越壞——如此會惡性循環。
必須清晰地看到,目前中國經濟正徘徊在一個分水嶺,各種統計經濟數據表明,中國人對經濟前景的預期(信心)正在走向負面,這很容易讓中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同時需要看到,對國民信心打壓最直接、最嚴重的,莫過于股市和樓市的低迷不振,而要恢復國民信心,也必須從這兩大市場入手。這也是效率最高手段。從現在的政策看,中央已經意識到,并已經采取相應措施。
二、財政投資最好通過社保基金完成。就目前經濟形勢而言,通過財政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勢在必行。但是,應當把一部分風險較小、收益穩定——最好的財政投資項目通過社保基金完成,盡可能減少政府直接投資。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首先,實實在在地體現出中國政府是人民政府的基本特征,進一步贏得人民的擁護,鞏固黨的威信;其次,把最好的項目交給社保基金完成,是向全國人民輸送利益,避免利益集團的爭奪;第三,大量資金進入社保賬戶,可以大幅減低國民后顧之憂,有效強化其消費意愿和風險偏好;第四,可以使政府投資項目具有法人主體,減少投資成本,增強投資效率;第五,同樣實現了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目的。
三、錢從央行票據轉成國債而來。中國已經實現了國債余額管理,但鑒于過去的五年間財政收入的大幅增加,財政盈余較多,所以用不著發行短期國債對財政收支進行調劑,以至于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不得不發行大量央行票據,目前市場存量已經高達4萬億元人民幣左右。這些央行票據其實質也是國家債務,不過沒被列入國債余額而已,但每年所需支付的利息,一樣需要財政開銷。這其實是一筆閑置的財政資源。
因此,只要把這些央行票據等值轉換為相應期限國債,這里至少應有1萬億元人民幣的“沉淀資金”——永遠只需付息而不必還本金;財政用這1萬億元資金投入社保基金,其余國債收入委托央行經營、并繼續用于公開市場操作。
當然,也可以采用短期國債和央行票據并行的辦法,使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效率和靈活性不至于受到財政需求影響。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雖然財政投資加大,但中國的債務率并沒有實際增加。
四、需要立即全面檢討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資本賬戶的不完全開放第一次救了中國;今天,還是由于資本賬戶的不完全開放,第二次使中國避免了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因此,我們有必要更加認真、謹慎地面對資本賬戶的開放問題,必須搞清楚,目前中國有沒有條件全面開放資本賬戶,開放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借以避免未來可能的開放過度,增加中國經濟風險。
五、讓外匯儲備投向中國自己。鑒于美國債券的流動性已經大幅降低,所以,現在用外匯儲備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將是最差的選擇。那買什么?去買回中國企業、銀行在境外發行的、以美元或港元計價的資產。
這些資產大都已經被恐慌的市場嚴重錯殺,而此時中國政府出面回購這些公司的股份,一來風險較少而未來收益可觀,二來鼓勵了境外投資者對中國資本的信心,三來推高中國資本的國際地位,四來為中國企業境外收購資產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是流動性問題。但現在舉目望去,國際上哪有流動性好的資產?所以,既然流動性都不好,那不如買自己的資產,一方面可控性強,另一方面國內對其流動性的變通回旋余地大,這些優質的資產未來無疑是融通現金的優質抵押物。第三,相對于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言,1000億元到2000億元資產流動性稍差不是大問題。
香港地區的危與機——不再做華爾街玩偶 奪回亞洲資本市場定價權
如果我們看清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本性質是“第二次美元危機”,是60年美國積累下來的貿易泡沫、財政泡沫、債務泡沫、實業泡沫、上市公司財務泡沫、房地產泡沫、消費泡沫以及評級泡沫等等——所有泡沫的一次總爆發、總清算,那么我們就應當確認,美元的貶值以及華爾街股市的下跌,將不是一個短期可以結束的走勢。
因此,A股也好、港股也罷,它完全沒有理由永遠被華爾街拖累。
但過去的事實告訴我們,聰明的投機客借用國際金融形勢,再度把香港變成了“慢速自動提款機”。但與1997年不同的是,他們一改往日兇悍之習,對港股、港匯實施的是“惡意而溫柔”的操作,讓香港金融管理當局不僅沒有感受到過分的疼痛,反而給人以市場活躍的假象。
被華爾街玩弄于掌中的H股,如今已經慘不忍睹,多支股票市盈率已經低于1倍。同時,H股被惡意低估,對A股構成了強力壓制。幾乎每一次大投行下調H評級,都會在A股得到反應。
正因如此,2008年7月3日筆者曾大聲疾呼“A股的禍根在香港”。不過,既遺憾又欣慰的是,直至今天,香港金管當局剛剛開始采取一些措施,盡管內地管理者早已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不過,從近期的市場走勢看,情況在往好的方向變化。直接的跡象是,港股正在努力擺脫華爾街,走出獨立行情。當然,目前還僅僅是個較為微弱的跡象,能否持續?很難講,但值得期待。因為脫離華爾街利國利港。
其一,只有H股奮力反擊,A股才有穩定可言。為什么?因為如果沒人看好1至7倍市盈率的H股,就不可能有人看好14倍市盈率的A股。不要說中國的資本市場與世隔絕,那是自欺欺人。應當說,無論是國人還是洋人,只要他希望投資中國股市,至少會在H股和A股予以同樣的關注。
其二,香港只有擺脫華爾街,為亞洲企業撐起資本定價的大旗,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而現在正是一個大好機會。
過去的香港,盡管金融人才充足,金融設施完備,但它并不是一個金融中心。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一切金融市場行為的核心與根本是:形成資本定價。但香港過去沒有為任何金融商品定價,港股定價也不曾脫離過華爾街的掌控。所以說,港股過去僅僅是華爾街手中的一尊玩偶、盤中的一道小菜。
但是,現在機會來了。如果香港能夠引領中國股市乃至亞洲股市率先走出困境,并通過監管等各種必要的手段全力維護亞洲企業定價,那香港必然在即將到來的一個“新亞洲時代”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金融中心。
相反,如果香港市場一味靜觀事態不斷惡化而聽之任之,甚至認為,全球股市都在跌,香港沒有理由不跌,那不僅會縱容國際投資客玩弄香港,更嚴重的是,它將成為中國金融穩定的絆腳石,并嚴重干擾中央政策的有效性。甚至,會將中國民眾的經濟信心和中國經濟一起拖入深淵。
因此,香港金融管理者必須意識到,香港的金融市場絕不僅僅是香港的市場,更不是華爾街的金融市場,而是關乎中國金融安危的市場。
對香港而言,機會就擺在眼前。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撰稿人 鈕文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