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到這兒,咱們很多觀眾可能說,哎喲,王永慶這人挺了不起,這“瘦鵝理論”應該說有不少人是頭一回聽到,王永慶提出這個“瘦鵝理論”是在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王永慶本人已經經商時間長達二三十年了,也就是說他打小就在這行里摸爬滾打,才能有這么多來自第一線的體會。那么王永慶是從哪年開始經商?他又是怎么樣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呢?
主持人:王永慶他出生在臺灣,1917年1月份出生在臺北縣新店鎮一個叫直潭的小地方,他祖上是咱們福建安溪人,祖上來到臺灣干什么呢?種茶葉。咱們經常喝茶的朋友知道,他老家福建安溪這塊出一種名茶,就是我現在茶壺里泡的這個,鐵觀音,味道非常好。
他祖上到臺灣,最開始也是以種烏龍茶為生,可是后來種茶當時這買賣也不好做。等到了王永慶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加上他父親,起五更,爬半夜,糊口都困難,所以沒辦法,王永慶打小的時候,念完小學就得出來打工,來緩解家里這種經濟狀況。
當時王永慶被家里送到離家鄉挺老遠的一個地方,叫嘉義縣,到嘉義縣干嘛呢?給一個米店當學徒。但王永慶這個人天生就有經商的頭腦和感覺。在那兒當學徒,那年他15歲,學徒當了一年半左右,王永慶就琢磨,這米店也沒什么特殊的,不就把米進來,然后再賣給這些需要米的人嗎?就這么著,干了一年半學徒,王永慶回了趟家,跟自個兒爹那兒借了200塊舊臺幣,拿這個當本錢,回到嘉義這個地界上就開了一家新的米店。
當然了,200塊錢本錢太少,這米店的規模也不大。那么剛一開張的時候,王永慶犯難了,為什么呢?這個米店一個地方有固定的客戶,比方說我就到你這個地方買米,我到老王家,他到老張家,你新開的米店不像人家原先那個有固定的客戶源。所以這個時候他這米店長時間就打不開局面,沒有生意,可以說王永慶在經商的第一步上就碰到了一個令他非常頭疼的危機,那怎么渡過去呢?這王永慶非常善于觀察,他就走訪各家米店,他過去也當過學徒,他就發現,那個時候蘿卜快了不洗泥,怎么想起這句話呢?就說這米店賣給各客戶的米,里面沙子粒、小石頭粒都有,一般店里不會承擔給你往出挑米這個責任,這個時候王永慶就琢磨了,有的家拿回去,一遍兩遍地往出挑,我要是事先給他挑好了,人家省了一遍事了,買我這米回去,擱水沖一下就可以進鍋里煮飯,這不等于給客戶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嗎?
想到這兒,王永慶是想到哪就做到哪,跟伙計一商量,咱們也別嫌費事了,晚上咱晚點睡,早晨早點起來,咱把這米挑的干干凈凈的。
大伙兒這么想,你要是去買東西,一樣的價,這個給你弄干凈了,那個里面沙子什么都有,你買哪個,你當然就買他的。王永慶當時就靠這個,一下子就打開了局面,培養了不少客戶,人家買米到他這兒買了。
時間一長,王永慶又發現了,我得建立這客戶檔案,怎么回事呢?這客戶好不容易攬回來了,我別讓他跑了。你比方說這家家里四口人,一個月得買多少米,王永慶這心里有數,趕緊記下來,老張家,張三一個月用多少米,而且上次他這米吃到什么時候沒了,這回該什么時候來,我這時間都有照。再加上那時候那人困難,有的時候來買米,沒錢怎么辦呢?我賒帳,這賒帳你就涉及要帳問題,你看賒的時候容易,要的時候可難,有時候容易傷和氣。這時候王永慶又想了一個辦法,他在每個客戶檔案上面,米,各種資料,他下邊都寫上,這家人誰掙工資,哪一天開支他都寫上,你剛開支了,我第二天到你家收米帳,你兜里還有錢,咱還不傷和氣。
所以從這幾點羅到一塊,王永慶就細密地建立了各個客戶的一個服務檔案、客戶檔案。大伙兒琢磨琢磨,我說這個事,這是王永慶十六七歲的時候,也就是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1934年、1935年年后,你琢磨琢磨他這個服務意識、他這個檔案意識建立的多早,這是王永慶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