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反方 意義不大
風險測試為何會被部分銀行網點輕視?一名銀行從事相關業務的負責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這個測試并不能真實反映出客戶的個人風險承受能力。”這名負責人稱,僅僅靠幾分鐘的時間就讓客戶進行完這個測試,客戶的真實情況不但銀行不會很清楚,就是客戶自身也不會太清楚。
比如一些客戶測試后的結果是穩健投資型,但是事后銀行了解到,其實他的“實力”并不弱。而一些客戶為了購買到某款高風險高利潤的理財產品而填寫測試單,最后測試出來的結果是激進型,可以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大,但實際上這些客戶卻接受不了虧損,只是想賺得更多才那樣填寫的。
該負責人還稱,雖然各家銀行都是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對客戶進行風險測試,但是在具體的測試題設計上,各家銀行都不一樣。由于測試內容不一樣,就有可能造成同一客戶在不同的銀行測出不同的等級。
另外,如果客戶想購買某款理財產品,就算客戶真實情況達不到測試的要求,一些工作人員也會“幫”客戶達到,比如簡化手續等。
“雖然客戶購買理財產品要通過銀行風險測試或審批,但購買理財產品主要還是看客戶自己的意愿,有的銀行還會要求風險測評不符合的客戶簽訂免責條款。其實只要是客戶想買的,一般都會買得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再進行風險測試意義就不大了。”這位負責人坦言。
正方 應該重視
但是,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進行風險測試非常必要。
國際金融理財師陳靚告訴記者,按照規定,銀行在進行風險測試時,必須是銀行有資質的工作人員與客戶面對面進行測試才行,連打電話都不可以。
工作人員要當著客戶的面對其進行指導、講解,了解客戶以前購買過哪一款理財產品,是否虧損過等等,通過這些情況來了解客戶的真實風險承受能力,并指導客戶真實填寫風險測試單。
陳靚說,通過風險測試,銀行能了解到客戶的收入、風險承受能力等情況。如果客戶對風險沒有意識到,銀行評估出來的風險等級比客戶想購買的理財產品低的話,銀行就不會建議客戶購買這款產品,而是介紹客戶購買其他產品。這樣,不管是對客戶還是對銀行,都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理財師稱,對客戶隱瞞風險,其實對銀行也不利。
因為通過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一般本身就是銀行的儲戶,他們將大量的錢存在銀行,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往往誤認為理財產品是收益更高的儲蓄,并出于對銀行的信任才購買。
一旦這些客戶購買理財產品出現虧損,他們將不再信任該銀行,如將剩余資金取走,銀行也會因此造成不小的損失。
提醒
個人分辨很重要
對于銀行的風險測試,海南昌宇律師事務所林家旺律師認為,銀行推出理財產品,最終目的還是要把理財產品賣出去,因此對客戶來說,不管是風險測試還是工作人員的分析推薦,其實都不是很“可靠”。
如果客戶購買理財產品虧損了,想找銀行承擔責任的話,是難上加難,比如銀行一般在客戶購買理財產品時會讓其在免責條款上簽字。
林律師提醒,許多投資者特別是平民百姓之所以會虧損,主要是因為對這種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并不了解,不知道虧在哪里。其實,任何理財產品在收益放大的同時,風險也隨之放大。
林律師建議,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先詳細了解該產品的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絕不能聽信“只賺不賠”的說法;其次,要詳細了解客戶與銀行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最好能簽訂相關協議,并仔細閱讀協議內容,以免落入“合同陷阱”,有了公平的協議后,一旦發生糾紛就可以作為有力證據。(記者 鄭文強 實習生 陳思麗)
僅靠測試就能規避風險?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針對風險測試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孰對孰錯,似乎沒有爭論的必要,因為從實際情況來看,兩種態度都有其道理。
可是,僅僅靠風險測試就一定能規避風險嗎?正如一位負責人所說,每個銀行的測試內容都不一樣,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同一個客戶在不同的銀行測試出不同的結果。風險測試是規避風險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
筆者認為,除了投資者個人應提高風險意識,仔細分辨各類理財產品外,更重要的是,銀行也應該從多方面幫助投資者分析,指導購買,而不能僅僅靠一紙測試,就決定客戶適合哪類產品,不適合哪類產品。
富豪們的虧損是前車之鑒,連長期與金融打交道的富豪都無法預測風險,更何況對金融知識知之甚少的普通百姓呢?(小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