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天書
“看不懂”背后掩蓋了什么
針對部分結構性理財產品設計復雜,說明書難懂的問題,普益財富的一位高級研究員認為,銀行在設計產品時,并沒有真正的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而是從自身利益、銷售業績和市場熱點出發,將一些由境外投資機構設計,其實并不太適合境內投資者的理財產品,適度包裝后賣給投資者,“這些產品脫離了投資者可以控制的范圍,其實風險是比較大的。”
比如孫女士購買的那款結構性產品,普益財富對其作出的點評是:該理財產品的收益與一系列匯率的表現相關,由于投資期限較長,而匯率受經濟等一系列影響比較大,特別是日元,在一年內的波動較為明顯。另外,該產品收益只由期初和期末兩個觀察日的相關匯率確定,因此該理財產品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產品風險較高,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并非產品說明書中測評出的屬于“平衡型”產品。
有業內人士也表示,“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和合同,盡管有產品的風險說明,但是太專業了,普通人看不懂。”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一般有數頁之長,但是對于產品的本質風險揭示甚少,大部分是營銷性質的語言,而非客觀的深度分析,對產品的投資標的進行分析和介紹。銀行盡管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對風險提示做了所謂表述,但是那些過于專業甚至充斥著各類專業術語的提示,對于投資人而言有多大價值,值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專家支招
如何應對理財“天書”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該怎樣應對像“天書”一樣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就此,本報記者采訪了金巖石和劉彥斌兩位專家。
金巖石:越厚的合約越不能簽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認為,投資者在投資前如果只聽銀行的說法,只看到產品的收益,投資失敗的概率非常大。
因此,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越是厚的合約越不要急著簽,一定要看清楚合同,而要看懂合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遵循三條基本準則:
第一,由后及前,要看懂合約就要先看后面再看前面,因為風險提示都寫在后面。
第二,由淺入深,重點看淺色字,不要先看黑體字。因為淺色字都是(銀行)保護自己的,他不想讓你看到。
第三,由小極大,先看小字,再看大字,多數時候,隱藏的風險和虧損可能性就藏在小字里面。
劉彥斌:看不懂的錢不要賺
“我與金融學博士比算門外漢,與老百姓比算專業人士,但是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我也看不懂。”中國理財規劃師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說起那些看不懂的銀行理財產品時如此評價。
面對看不懂、聽不懂的產品,劉彥斌建議投資者不要片面追求高收益,“看不懂的錢不要賺”,掛鉤海外的產品最好碰都別碰,很多掛鉤海外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往往特別復雜。
此外,他提示投資者,銀行給出的預期最高收益一般是最好情況下得到的收益,但是能拿到最高收益的幾率很低,一般只有1%或者更低。投資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于最高收益,而且還要扣除相關費用。所以,買理財產品,不能老是盯著收益率。看懂產品說明書,搞清楚風險是買產品最根本的前提。 (記者 田園 劉鋒 吳宇宸)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