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歐元對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影響,一度被投資者視作“香餑餑”的歐元理財產品也喪失了其原有的魅力。記者近日從多家銀行采訪獲知,由于投資回報可能不如之前穩固,銀行推出歐元理財產品的熱情也已大不如前。
信達證券產品設計與研究主管劉明軍認為,在市場行情波動較大的環境下,投資者在選購歐元理財產品時應慎重甄別。
市場現狀
歐元理財產品滯銷
“眼下市面上的歐元理財產品已經不多見了。”昨天,一股份制銀行的產品經理向記者介紹,自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以來,多家銀行紛紛選擇推出了歐元理財產品,并受到市場熱捧。這主要因為:相比于美元,歐元對人民幣升值態勢明顯。投資歐元理財產品不僅可避免匯兌損失,還可獲得匯兌收益。此外,相比于國內銀行提供的歐元存款利率,各銀行推出歐元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較高,投資者可借此獲得額外收益。
花旗銀行一名客戶服務主任近日對記者表示,由于歐元目前在市場上波動較大,銀行最近并未推出有關歐元類的理財產品。另有不愿具名的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之前歐元對人民幣一直升值,歐元理財產品成了搶手貨,但現在歐元理財產品已出現滯銷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以來,包括中信、交行、工行、中行、建行、光大、民生在內的多家銀行均紛紛推出歐元理財產品,而最近一段時間,推出同類產品的銀行已并不多見。以本月為例,市場上推出的歐元理財產品數量僅占到外幣理財產品總數的不到兩成,大部分份額被以美元、港幣為投資本金的理財產品所占據。
發生原因
歐元對人民幣貶值
一度風光無限的歐元理財產品為何被邊緣化?
信達證券產品設計與研究主管劉明軍解釋說,歐元對人民幣最近兩個月以來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貶值態勢,若此時仍選擇歐元理財產品,投資者則須為匯兌損失買單。此外,從往常的經驗來看,部分銀行推出的外幣理財產品會采取掛鉤式的設計,或者與衍生產品有關,在次貸危機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投資都隱藏著較大風險。
光大銀行的一名產品設計經理對記者表示,在目前情況下,本著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銀行不會貿然推出風險系數較大的外幣理財產品。
記者隨即致電招商銀行客服人員詢問相關情況。對方表示,由于目前市場上行情不是很好,該行新推出的歐元等外幣理財產品基本上都向投資者承諾本金保障,投資標的也選擇了信用等級較高的外幣債券,投資期限一般都在幾個月內,屬于相對保守型的理財產品。
未來趨勢
歐元短期內仍將看跌
對于歐元的這波走勢,中行全球金融部分析師石磊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歐洲央行還可能采取減息等方式刺激經濟增長,屆時歐元匯率還會進一步下跌。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歐元對人民幣匯率已形成貶值趨勢,預計未來一年內,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將在9.1元—9.8元之間波動。
東方尚智外匯分析師許勝利認為,中期來看,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將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不會出現部分投資者擔憂的急速升值。
劉明軍認為,區別于美國,歐洲經濟對外依賴程度不是很大,長期來看仍將保持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在這種情形下,中長期內,歐元對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當前對策
最好選擇保本型
手中有閑置歐元的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呢?
劉明軍表示,目前市場上銀行給出的理財產品設計十分復雜,投資者在購買前應仔細甄別。
首先,最好選擇保本型設計的產品。只要仔細閱讀產品銷售宣傳單或詢問銀行理財經理,即可獲得明確答案。其次,盡量減少購買與衍生產品等掛鉤、有杠桿概念的結構型理財產品,選擇投資標的相對簡單、安全性較高(如信用評級較高的債券等)的理財產品。第三,選擇的投資期限不要過長,最好在幾個月左右。最后,不要過分迷信銀行宣傳的預期收益率。通常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所宣布的預期收益率是根據歷史市場表現得出,并不能全面反映后期走勢。
“被套者”不必急于斬倉
之前已購入歐元理財產品,卻又“被套”的投資者又該如何操作呢?
劉明軍對此表示,從以往市場上推出的歐元理財產品來看,大多數的投資期限都不是很長,較長的也在一年左右。依據目前市場對歐元中長期維穩的判斷,投資者若購買了投資期較長的歐元理財產品,可以不必急于斬倉,因為這可能帶來額外的提前贖回費用。而基于此,手中目前有閑置歐元的投資者,也不用忙于結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次貸的未來發展態勢尚未明朗,若市場對歐元的后期走勢產生新的預期和判斷,投資者則可依據實際情況擇機進行斬倉、結匯等操作。
專家觀點
銀行理財產品應主打低風險
作為理財產品的銷售方,銀行應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投資者利益呢?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未來銀行的理財產品應該以低風險或者穩健型產品為發展重點。
首先,從銀行的性質來說,其在社會中的信譽非常好,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很多客戶都是銀行的存款人,這部分客戶基本上都是穩健類的投資者。其次,從銀行現有的專業水平而言,中國現在的商業銀行一直是分業經營,包括在銀行里做金融市場投資的專業投資者,而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資卻是五花八門,相對欠缺的投資水平可能導致對理財產品的把握不準。從現有的資源來看,銀行應該多推出一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最后,本著對投資者負責,對自身聲譽負責的考慮,銀行工作人員在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前,應對投資者進行風險壓力測試,根據其風險承受能力推薦相匹配的產品。(記者 陳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