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施《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激起了證券行業的“千層浪”,面對公募基金隨時都可能“開閘”的一對一私募業務,廣大基民散戶和私募基金紛紛擔憂,基金專戶理財將對自己產生多大沖擊。
少數基金公司將受益
按照證監會基金部此前下發的征求意見稿,規定基金公司為單一客戶辦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的,每筆業務的資產不得低于5000萬元;基金公司最多可從所管理資產凈收益中分成20%。
“這個辦法一旦通過,允許開展專戶理財的基金公司將是最大的受益者。”某券商人士告訴記者,按照征求意見稿中1.5億注冊資本金、上一季度150億資產管理規模的“門檻”,目前國內50多家基金公司中只有12家基金公司符合條件,這還沒考慮意見稿中2億元凈資產的條件,“受益基金公司將集中在無數不多的規模較大的公司上”。
記者昨天致電部分符合初步條件的基金公司,得知個別基金公司的確已經開始為可能開放的新業務做積極準備。“操作得好,對我們來講將是一塊利益豐厚的新增業務,我們當然重視”,某基金公司一高層人士告訴記者。記者了解到,此前該公司已經長期運作了以特殊專項賬戶存在的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因而,一旦專項私募理財業務開放,該公司并不需要作大規模的調整。
私募基金或遭正面沖擊
面對公募基金“開閘”私募業務,反響最大的當然是目前市場上名目眾多的私募基金,其中包括了券商的集合理財業務、信托公司的信托產品以及更多的處在灰色地帶的代客理財業務。
“一樣操作私募基金,我當然更愿意相信市場口碑較好、政策風險更小的基金公司。”面對記者的采訪,某大戶這樣告訴記者。事實上,這將是公募基金介入私募領域后大量私募基金遭遇的正面沖突。
“沖突肯定很大”,雖然仍在征求意見,上述券商人士似乎已經看到基金介入后私募市場的重新布局。據他介紹,按照目前私募的收益分成,比較普遍的做法是30%以上的收益由委托人和私募機構對半分。舉個例子,在去年的大牛市中,如果1億資金獲得100%收益的話,私募可以從中獲利至少3500萬元。但是,基金公司參與私募業務后,規定最多可從資產凈收益中分成20%,這一分成不僅低于現有私募基金的分成比例,而且以資金的安全可靠來講,顯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但基金公司則認為對私募市場的影響不會很大,“各有好處,而且市場需求太大,我們不可能分流很多”,上市基金人士透露,按照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資原則,因為與公募基金采用的是同一個研發團隊,同一個風控體系,因此,即使操作私募業務,也不可能像目前的私募基金那樣介入垃圾股、題材股,“風格不一樣,看投資人偏好哪種口味”。
散戶基民利益有得有失
事實上,早在去年3月,基金公司開設專戶理財的意見征求稿就已經成型,但因為公募賬戶與私募賬戶之間的利益輸送問題無法很好避開,這一意見稿遲遲沒有下發。
如何避開“老鼠倉”?如果保護廣大散戶基民的利益不被利用?很多私募都在“炮轟”可能“開閘”的基金私募理財。理由很簡單:私募業務可以帶給基金公司超額收益,而公募基金的收益則是相對固定的。那么,一旦開放公募基金的私募業務,是否會有利用公募基金助推私募基金的利益輸送?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一點,在每個基金公司都很難完全避開,最好的證據就是標桿基金產品往往比其它基金產品跑得更好,那就不難想象其它的助推行為。
但反過來看,大機構專戶理財對散戶基民也有好處。記者了解到,以保險資金為例的大客戶,如果申購了某一公募基金,一旦要贖回,將大幅度地影響到該基金的凈值,損害其它散戶基民的利益。這樣看來,把這些大機構、大資金排除在公募基金之外運作,對廣大基民來講,也不啻是件好事。(陳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