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央行連續加息,而且時間相隔甚短,習慣在銀行存錢或買國債的保守型投資者發現,每加一次息,自己便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面,每次隨加息將存款轉存或將國債提前兌付,到頭來收益可能為零;不轉存或不提前兌付,則幾次加息過后,存款和國債的收益率遠遠低于市場水平,實際處于負利率中。
理財專家建議,對于短期內沒有固定用途的資金,投資者可以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替代銀行存款和國債,以沖抵加息和通脹帶來的風險。
案例一:
定存存了5個月
不如取出轉存
今年3月1日在銀行存5萬元兩年期定期存款的王老先生,今年來為轉存的事費盡心思,自今年3月以來,央行已連續加息3次,兩年期存款利率已由年初的3.06%上漲到3.96%,累計加息幅度達0.90%。
之前由于擔心每加一次息,就轉存一次,到頭來可能兩年過去也只能獲取活期利息,王老先生一直堅持沒有轉存。不過,隨著央行的不斷加息,自己存款的利率與市場利率水平差距越來越大,王老先生心里很不安,自己給自己算了一筆賬。如果繼續存下去的話,則明年3月1日到期時,只能獲取50000×3.06%×165/360×0.8+50000×3.06%×555/360×0.95=2801.8元。
而如果7月21日取出轉存的話,則利息收入等于50000×0.72%×140/360×0.8+50000×3.96%×25/360×0.8+50000×3.96%×555/360×0.95=3121.8元,比一直存下去利息收入高320元。這次王老先生毫不猶豫地去銀行將錢轉存了。
案例二:
國債拿了50天
不如提前兌付
今年4月1日第二期憑證式國債發行時,張先生購買了5萬元三年期的國債,當時票面年利率為3.66%,而當5月19日央行加息后,正在發行的第三期憑證式國債的3年期利率已經上調為4.11%,比之前高了0.45%。張先生面臨是否提前兌付的問題。如果持有到期,張先生獲得的收益將為50000×3.66%×3=5490元,如果在5月20日提前兌付并購買第三期國債,則在前50天的時間里沒有任何利息收入,而且還要扣除0.1%的手續費,不過,即使如此,張先生的收益為:50000×4.11%×1030/360-50000×0.1%=5829.5元,也比持有到期劃算。
最近發行的2007年第一期電子儲蓄國債,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期限2年的品種,年利率為3.42%,當時由于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69%,扣除20%的利息稅后,僅為2.952%,該期儲蓄國債仍有0.468個百分點的利率優勢,而此次加息和減稅之后,2年期定期存款的稅后利率升為3.762%,比電子儲蓄國債利率要高0.342個百分點。
加息周期下理財產品坐享收益
中大君融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毛丹平博士表示,目前存款和國債面臨的尷尬,實際上說明了市場上是不存在零風險的投資產品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必須面對通貨膨脹和加息帶來的實際負利率風險。
投資者在投資時,一要進行風險和收益的匹配,二要進行期限的匹配。對于存款和國債這類固定收益率品種,如果在時間上有匹配,比如孩子兩年后要上初中,父母在一年前買了一筆3年期國債,就是為了到期時用來支付孩子的擇校費的,這種情況下,即使繼續持有不劃算,也沒有必要提前兌付。而對于那種沒有時間匹配,純粹用來投資而且短期沒有指定用途的資金,則可以考慮將存款提前取出或將國債提前兌付,然后購買一些收益較高、又能從加息中獲取收益的掛鉤型理財品種。
對于理財產品期限的選擇,毛博士表示,雖然目前處于加息周期中,利率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但也不必全部選擇短期品種,對于短期內沒有指定用途的資金,可以50%的比例購買1年左右的短期品種,50%左右的比例購買3~5年的中長期品種。因為期限相對較長的話,保本的比例較高,獲取高收益的幾率相對較大。
對于保守型投資者來說,目前市場上的債券型、信用聯結型、新股申購型和掛鉤型理財產品,都是本金安全性較高、收益也較銀行存款和國債高的品種,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加息和通脹帶來的風險。
目前,債券型和信用聯結型理財產品收益率也跟隨央行加息步伐水漲船高,目前債券型理財產品期限較短,以一年內的產品居多,目前在售的3個月品種年收益率在2.65%左右,如招行的金葵花人民幣債券理財計劃;信用聯結型產品一年期收益率則在4%左右,新股申購類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而掛鉤型理財產品則根據市場的不同而收益浮動。(方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