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同質化趨勢明顯,競爭激烈,而宣傳材料中往往又只強調好的一面,忽略對投資風險足夠的揭示,對投資者來說,究竟該選擇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讓人一時摸不著頭腦。昨天,2007“中國銀行產品測評”結果揭曉。該項測評由國內權威財經網站和訊網完成,測評涵蓋27家中、外資銀行推出的760個理財產品。
收益、安全、流動
三項指標綜合打分
為了幫助投資者了解理財產品優劣、進而選擇適合自身的理財產品,這次銀行理財產品測評包括工商銀行、民生銀行、渣打銀行、恒生銀行等在內的27家中、外資銀行,共240支人民幣理財產品及520支外幣理財產品。對這20多家商業銀行200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公開發行的人民幣及外幣理財產品,站在投資者的立場,從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測評,通過對以上三項加權求和得出綜合分,并以此得出最終排名。從“銀行理財產品測評榜”結果看,中長期產品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主流,而短期產品則是外幣理財產品主流。
上半年僅兩成多產品
預期收益高于10%
預期收益在10%以下的產品占到上半年理財產品數的79.21%,而預期收益在10%以上的產品僅占上半年理財產品數的20.79%。2007年上半年,預期收益在5%以下的產品仍占相對多數。雖然今年連續幾次加息,使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水漲船高,但從整個市場來看,預期收益的整體水平并不高。
既然理財產品的收益普遍低于股票和基金,為什么投資者還要選擇?和訊網總編輯楊斌認為,對于大多數2006年底和2007年進入中國金融投資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普遍缺乏風險意識和面對投資風險所必需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流動性膨脹的背景下,近來各種資產價格的漲幅更大,股票、房產等甚至出現了過熱的苗頭,未來股價、房價的走勢令人難以捉摸。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低風險的安全資產,讓財富能夠“隨脹而漲”。風險低、收益穩定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成為投資者比較理想的選擇。
保本產品占絕對優勢
產品期限普遍較短
測評中對兩種分類的產品分別統計,其中保本類產品和保證收益產品均占絕大多數,保本類產品占全部產品的95.66%,保證收益類產品占全部產品的63.03%,保本但不保證收益的產品占全部產品的32.63%。
可以看出,保本產品仍然占據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在保本產品中,保證收益類產品也占了近三分之二。由此可見,理財產品市場仍然保持一貫的穩健作風,雖然不保本產品今年開始陸續涌現,但銀行在這方面的舉動還是比較謹慎。
從人民幣理財產品期限分布情況來看,1年到2年期的產品占絕大多數。從外幣理財產品期限分布情況來看,以短期產品為主,1年期以下產品占外幣產品的61.16%。
相關提示
投資理財產品有四項注意
收益率:如廣告中的收益率是年收益率還是累積收益率;產品是否代扣稅,廣告中的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實際收益率。
投資方向: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將投放于哪個市場,具體投資于什么金融產品,這些決定了該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
流動性:大部分產品的流動性較低,客戶一般不可提前終止合同,少部分產品可終止或可質押,但手續費或質押貸款利息較高。
掛鉤預期:如果是掛鉤型產品,應分析所掛鉤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方向與區間是否與目前市場預期相符,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賀文華)
2007“銀行理財產品”測評榜
最具投資價值獎(人民幣)
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興業銀行、工商銀行
最具投資價值獎(外幣)
北京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
最佳用戶體驗獎
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