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A股市場的調整與震蕩日益激烈,老張越發覺得還是分流出一部分資金到H股市場或者海外股市是很有必要的,俗話說“雞蛋不要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但是老張一直看好,并且親自去天津考察了一番的“港股直通車”遲遲不發車,而投資海外市場的QDII卻日益火熱起來,到底是自己操盤港股,還是投資QDII?銀行QDII與基金QDII又將選擇誰?老張迷茫了……
“港股直通車”晚點發車,對有意炒境外股票的老張來說,面臨買港股還是買QDII的現實選擇。
選擇港股還是QDII
這個問題如何讓A股投資者考慮,是自己操作股票買賣,還是委托基金理財。某基金公司在宣傳中稱,未來將有“洋基金”和“土基金”之分。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下半年,理財市場上最流行的新詞匯將是“洋基民”,最時尚的投資模式是“全球資產配置”。換言之,打算通過“港股直通車”到香港股市征戰的屬于“洋散戶”。“洋散戶”與“洋基民”比起來,首先吃虧的是匯率風險。按目前的人民幣升值趨勢,香港的貨幣緊隨美元,每年面臨3%至4%的匯率風險。正如中國銀行所言,規避匯率風險的操作,由于市場、監管等原因,并未向個人投資者開辦,即便在國外成熟市場,普通投資者一般也無法利用保值工具。這對“洋散戶”來說,是明顯吃虧的一個方面。
前不久的美國次貸危機,更是讓正好逢低入市的個別銀行系QDII快速賺了一把。東亞銀行的兩只QDII產品發行半個月以來,收益率分別達到20.23%和15.49%。
9月7日公布的凈值顯示,中行QDII已升至1.1681元。該款投資香港股票基金的中行QDII產品,成立于4月12日,有此收益相當不俗。但國內A股投資者被寵壞了,迄今漲幅超過10倍的A股多達100多只,又有誰會看得上QDII的收益。“洋基金”與“土基金”相比,也是收益率明顯遜色。4月12日至9月6日,上證50ETF的漲幅高達67.66%。面對個股不設漲跌板限制且T+0交易的香港股市,內地游資蠢蠢欲動。
然而,香港股市上賺錢并非一件容易事,內地投資者對其認識存在很大的偏差。如果認為香港股市市盈率低,H股與A股價差大,就可以賺得多、賺得穩,恐怕會成為一廂情愿。香港股市的市盈率不會因為開放“港股直通車”,而以A股高市盈率為瘋漲目標。H股與A股間的價差更會長期存在,如同內地市場上的B股與A股存在價差一樣。近5年來,恒生指數從13000多點漲到目前的23000多點,2006年上漲34%,其漲幅遠遠落后于A股市場。對于如此平穩的市場,又有多少大賺一把的機會。
“洋散戶”與“洋基民”相比的另一個缺陷,是資產配置難,目前只能夠投資香港股市。“洋基金”可進行國際化配置,作為首只股票類QDII基金的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100%的資金投資于全球股票市場的開放式基金,預計對于港股的配置比例可達到基金資產的40%。
QDII的產品門類較為豐富,如中國銀行最新推出國內首款投資于離岸新興市場國家股票的QDII產品,將以中國、俄羅斯、印度與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股票基金作為投資對象。而在2001年至2006年,中國國企股指數、印度孟買Sensex30指數、俄羅斯RTS指數(美元)、巴西圣保羅交易所指數分別上升488.3%、322.6%、639.1%和227.6%。
“港股直通車”的晚點發車,體現出管理層的謹慎,希望投資者教育及風險控制能夠先行。值得注意的是,各大銀行推出的QDII及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股票類QDII基金,大多不是直接投資境外股票,而是投資于境外股票基金。這樣做可以避免“付學費”,國內銀行同樣缺乏境外投資經驗。既然銀行和基金公司采取這樣的做法,內地投資者又何必到境外市場上“孤軍奮戰”。
正如中國銀行高管所言,投資港股需要一定的資金實力和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適合資金較多及投資經驗較豐富的投資者;而資金較少的一般投資者,可通過QDII產品投資港股。
老張最終決定,還是要先拿出一部分資金投資QDII,不能讓“港股直通車”因為政策的晚點而打亂自己的投資計劃。但是QDII產品又有銀行發售,基金發售以及券商發售之分,到底選擇哪種,老張又開始思量了。
QDII產品選擇銀行系還是基金系
就在上周,國內A股市場急速回調,而香港股市卻在經過8月中旬的回調后再次強勁上揚并創出歷史新高,國內主要投資香港股票或基金市場的銀行系QDII產品凈值也全面回升。根據公開數據,截至9月10日,中銀穩健增長的產品凈值已回升至1.1693,自4月12日成立以來,投資者收益率已達16.93%。8月31日,國內首款直接投資港股的QDII產品——工行的東方之珠首期產品,凈值達1.0745元人民幣,自7月2日成立以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凈值增長率為7.45%。
據老張的統計,近期市場上有十余款銀行系QDII新產品在同時發售,加上前期發售目前已開放申購和贖回的老產品,目前老張在市場可選擇的產品達20款左右。
老張經過仔細分析比較后發現,近期發行的新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金類產品,主要通過投資一只或幾只基金進攻股市,如中國銀行即將發售的中銀新興市場、中信銀行的代客境外理財2號、招商銀行的兩只基金鏈接票據和花旗銀行的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等產品;第二類仍是以掛鉤型票據的形式出現的,如交行第二期傲視群雄產品、東亞銀行的利財通、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的股票掛鉤型產品。
值得投資者特別注意的是,每一大類產品中,由于投資對象或者產品結構的不同,產品又有所分化。
如基金類產品中,就會由于股票型基金投資比例的不同而出現業績分化,如在8月17日到9月7日期間,中銀穩健增長的凈值增長只有16.23%,而投資東亞香港增長基金的東亞基金寶系列1漲幅則達21.57%。中銀穩健增長本身對基金進行了挑選和組合,類似FOF產品(基金中的基金),而且規定基金類資產不超過85%,風險比全資投資一只基金要小。而東亞基金寶系列1則將所有資產投資于固定的股票型基金,所以相對比較激進。
最近新推出的掛鉤型產品,也與前期大有不同。之前,銀行推出的掛鉤型產品都提供保本機制,而新產品則有些提供保本機制,有些沒有。投資者需仔細甄別。
上周,國內首只以人民幣購買的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正式登臺亮相。在此前后,包括4家外資銀行在內的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新的QDII產品對之進行“阻擊”,一時之間市場新發行產品達十幾款之多。
由于QDII產品越來越豐富,不同產品之間的分化也越來越明顯。有心借境外市場分散投資風險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者,在挑選產品時,應首先弄清楚產品的投資方向和風險程度,然后根據自己的投資風格選擇產品。(傅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