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躍上5000點,再加上 “9.11大跌”,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對股市的風險有了深刻的認識。居民投資渠道狹窄,只能在無風險、低收益的產品 (國債、存款)和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股票)間進行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填補中間的空白,以其收益性和安全性兼顧的特點,極大地拓寬投資的基礎資產類別,因而受到廣泛青睞,銀行理財市場正迅速崛起。各家銀行均把發展個人理財業務作為未來業務利潤的制高點。
銀行理財產品穩健為主
2007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凸現了“求新”、“求變”的特點,理財產品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預期收益率水平顯著提升,各種復雜結構的產品數量也在大幅上升。投資者在面對品種繁多的理財產品時常常無從選擇,缺乏專業分析依據而不能做出恰當的判斷。而另一方面,銀行出于市場競爭的考慮,往往在宣傳材料中注重突出產品有利的一面,強調各自理財產品的低風險和高收益,忽略對投資風險足夠的揭示,銀行理財產品信息透明度較低的問題依然存在。上半年數據顯示,人民幣理財產品共240支,占全部產品的31.58%,外幣理財產品共520支,占全部產品的68.42%。外幣理財產品中,主要以美元和港幣為主,分別占外幣理財產品的65.96%和26.54%,歐元、澳元及英鎊產品占比較小,僅占外幣理財產品的7.5%。從人民幣理財產品期限分布情況來看,1年到2年期的產品占絕大多數,可以看出,1年到2年期仍然是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的主流產品。1年期以下的理財產品也在陸續增多,占到人民幣產品總數的近30%。2年與2年以上的產品數量則較少。從外幣理財產品期限分布情況來看,以短期產品為主,1年期以下產品占外幣產品的61.16%。其中,6~12個月產品占外幣理財產品相對多數,6個月以下的產品占比也達到24.81%。可以看出,短期產品是目前外幣理財市場的主流產品。今年以來,高收益理財產品陸續增多,預期收益在20%以上的產品占到上半年理財產品數的10%,但高收益產品的增加并沒有改變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特點。2007年上半年,預期收益在5%以下的產品仍然占相對多數。雖然今年連續幾次加息,使得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水漲船高,但從整個市場來看,預期收益的整體水平并不高,這也體現了銀行理財產品更注重穩健的特點。
為何選銀行理財產品?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CPI結果顯示,通脹的風險正在逐步加大,如果不投資,那么投資者財富一直在“縮水”。一面是通貨膨脹,一面是流動性過剩,夾在中間的投資人應該如何應對?理財專家認為,最好的防御措施是持有“隨脹而漲”的資產。不過,在流動性膨脹的背景下,近年來各種資產價格的漲幅更大,股票、房產等甚至出現了過熱的苗頭,未來股價、房價的走勢令人難以捉摸。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低風險的安全資產,讓財富能夠“隨脹而漲”,是迎戰通脹最積極的辦法。儲蓄的低收益和股票的高風險顯然難以滿足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兼顧的特點對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因而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相關鏈接]
收益性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要素,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通常是不確定的,僅依據“預期最高收益”不足以判定一款產品的優劣。測評根據每款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比照同期存款收益,給出該產品的收益性得分。安全性 高收益通常伴隨著高風險,投資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應充分認識潛在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通常與某種指標掛鉤,風險來自于這些指標的變動。作為普通投資者,對這些風險很難做到準確認知和判斷。測評從投資者角度出發,對理財產品的收益保障類型 (收益固定、收益保底、本金完全保障、本金部分保障、本金不保障)做出評判。流動性 由于理財產品的日益豐富,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產品可供投資者選擇,尤其當進入加息周期時,投資者通常要求理財產品有較好的流動性。測評中考量流動性不單從產品協議期限出發,還將投資者可無條件提前終止產品的最短贖回期、清算期、質押條款等因素納入測評體系。(記者 董天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