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在幾年前,給儲戶推銷一些保險或者基金業務就已心滿意足,而今已經成為各大銀行“圈地”的法寶,房貸理財,人民幣、外幣理財產品,打新股專項理財產品,如此種種吸引了眾多原先只會定存或買國債的投資者。
銀行理財市場風生水起,理財產品消費者成為銀行除了儲戶的另一主要“拉攏”對象。而自理財產品呱呱墜地起,投資者和銀行間的矛盾就沒有消停過,要做一名不被忽悠的投資者,以下幾類風險值得關注:
收益率陷阱一直存在,一般投資者容易忽視它的可變性而對此報以較高的投資回報期望。預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在某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而除了固定收益類品種的預期收益率等同于到期收益率外,其余情況下它都是產品設計。而銀行銷售人員口中的“最高收益”雖然并沒有故意欺瞞投資者,但是往往對投資者造成了重大誤導。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千萬要注意它是保本產品還是非保本產品,不固定收益類產品中也是有保本和非保本的區分的。理財專家余屹特別指出:“現在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鑒別方法其實也不難,投資者在認購時搞清楚它的市場投向,并從中分析市場風險就可以作出決策了。”
除了關注收益率外,理財產品的流動性也值得考慮。現在許多理財產品都還是封閉式的,也就是購買者不具有提前終止權或即便提前終止也要付出較大代價。特別對于一些正處在貶值通道中的外幣理財產品,如果不能及時贖回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再者,對于考慮到短期內可能有突發資金需要的投資者,可否辦理質押貸款的理財產品條款也值得特別留意。好的流動性能將投資轉變為現金,并有獲得額外投資回報的可能性。特別是在長假前期,短期理財產品的受歡迎程度立馬顯現。
去年,隨著央行加息工具的頻繁使用,銀行存款利息率步步高升。為了順應時局,雖然部分銀行也將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提高,但是由于未來利率的不確定性,理財師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固定收益類產品時充分考慮利率進一步上漲的空間,特別是在中央將貨幣政策從穩健調整為適度從緊的大背景下,升息在2008年或將比較頻繁,購買此類產品要尤其注意利率風險。(涂艷)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