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科院金融所發布的《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稱,銀行理財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信息不透明、收益率過低等問題非常突出。
隨著2006年、2007年兩年股市的“牛氣沖天”,“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口號響徹神州,然而,踏入2008年以來,海內外股市都陷入了大幅調整。“賺錢效應”黯淡后,消費者對投資理財的維權成為今年“3·15”突出的內容。
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受到的爭議特別多。炒股可能會虧錢,炒匯可能會虧錢,買基金也可能會虧錢,這些大家都知道。為什么偏挑銀行理財產品“看不順眼”呢?
費解:“零收益”是怎么出來的?
據本報記者所了解的信息,投資者不滿之處主要如下:不滿為何當股市大漲時,銀行理財產品的回報是“零收益”或“負收益”;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運作信息不夠公開透明,設計上也存在瑕疵;也有反映不斷向客戶推銷各種理財產品,而客戶經理水平參差不齊,售后服務差;還有投資者反映部分理財產品說明書和合同條款運用了大量公式、術語,理解起來非常費勁,不夠通俗。
綜合多方面,受到最多質疑的,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低收益情況。
林先生在2006年12月27日買了浦發銀行第九期匯理財F2人民幣理財計劃(以下簡稱“F2產品”)理財產品,1年之后的2007年12月29日,他被銀行告知收益率接近為零。按照合同約定,這款理財產品金額10萬元,期限1年,不能提前贖回,預計年收益從0%可達16%,收益支付日為2007年12月28日,根據銀行公示,該產品收益率為0.0396%。這意味著1年投資10萬元只能獲得39.6元的收益!
在翻閱合同時,林先生發現了收益計算公式:收益=最大值[16%-(最好的股票表現值-最差的股票表現值),0%],該理財合同內寫明了4只掛鉤股票,都是在香港上市的銀行股,分別是建設銀行(0939.HK),中國人壽(2628.HK),中銀香港(2388.HK),招商銀行(3968.HK)。而其中某只股票表現值是指該股票1年的漲幅。按照上述公式計算,與F2掛鉤的股票只有同時漲跌,才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即使幾只股票大跌,但只要跌幅相同,仍然可以獲得最大收益。 據悉,在此期間,該產品掛鉤的股票表現值分別為:建行漲幅32.29%、中國人壽漲幅47.41%、中銀香港跌幅2.62%、招行漲幅96.2%。就因為中銀香港沒有跟其他3只個股同漲跌,因此出現了“零收益”的情況。
無獨有偶,深圳發展銀行的“聚財寶飛躍計劃2007年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理財產品”也出現了“零收益”的情況,該產品宣傳語稱,“本期發行的2007年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理財產品與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3只優質銀行H股表現的一致性掛鉤,將讓您有機會獲得高達1年15%的超高回報!”可2月2日發布的產品到期公告顯示,該產品到期收益率為零。
銀行業內人士解釋,當初這些產品設計時是考慮到掛鉤股票同為金融股,股價波動具有一定聯動性,最好股票與最差股票表現應該不會相差太大,因此實現收益的可能性較大。不料,去年港資金融股調整頗大,在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下,中行股價與其他銀行股價的差距較大,導致與中行掛鉤的產品最后收益為零。
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認為,從收益計算公式來看,投資者獲得收益與單只股票走勢無關,而與4只股票的整體表現相關。例如上述浦發銀行的那款產品最高年收益率為16%,但是由于只有當4只股票漲跌幅完全相等時才能實現,這一條件事實上相當苛刻,尤其在沒有漲跌幅限制和有做空機制的香港股票市場。因此產品收益為零的可能性從當初看也相當大。
中外資銀行均暴露出產品設計方面缺陷
產品收益不高,這是理財產品被多數人詬病的地方!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指出,花旗、渣打、東亞、華僑等外資銀行的產品也出現了低收益、“零收益”現象。尤其是東亞銀行,近3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些投資價值極低的產品。
不久前,一位業內人士曾在理財產品的會議上如此感慨,2007年6%以下的收益率水平的銀行理財產品占比是60%以上。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說,差不多就是在銀行貸款利率的水平以下,但考慮到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按照1年來計的,可能比貸款利率還是高些。
報告還指出,信貸資產類和打新股銀行理財產品迅速增加,而聯接境外股票、商品、利率和匯率的產品出現了大面積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現象;在發行銀行方面,不僅中資銀行暴露出產品設計方面的缺陷,甚至因此引發了糾紛,外資銀行的產品也表現出結構設計越來越復雜,產品的投資價值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針對此類問題,有網友在MSN理財大學上建議,如果不能有效制止部分業務人員的誤導行為時,行業監管部門甚至可以禁止銀行在銷售非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時宣傳預期收益率。(駱海濤 胡劍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