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收益”、“負收益”、“腰斬清盤”,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遭遇的寒流是一波比一波來得兇猛。
3月19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其一款QDII理財產品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因虧損過半于3月26日進行清盤,這是國內首只因虧損嚴重而被迫清盤的理財產品。此消息一出,市場立刻掀起軒然大波,銀行理財業務,尤其是QDII產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與此同時,投資者們也開始思考:銀行理財產品該如何投資?
表現:銀行理財也虧本
民生銀行這只QDII產品于去年10月份推出,3月26日因觸及50%下限的止損位,被迫清盤。對此,民生銀行簡單回應,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股市調整。事實上,“港基直通車”只是銀行QDII表現的一個縮影,據近期數據顯示,工行、中行、交行、招行的QDII產品均虧損15%至40%不等,這些產品只是目前尚未達到清盤條件,但不代表未來沒有清盤的可能。
除了QDII外,銀行其他理財產品也沒能獨善其身。今年,繼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和深發展銀行之后,東亞銀行、渣打銀行、平安銀行等也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負收益的理財產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到期的結構類產品中,已有15款左右產品出現了零收益,例如渣打銀行在2007年推出的8款掛鉤歐元兌美元匯率產品,收益均為零。
預測:下個零收益是誰
在未到期且持續運作超過3個月的結構性產品中,業內人士預計至少還有十幾款產品收益將為零,甚至為負(對不完全保本產品)。
據東亞銀行提供的數據,今年2月14日,該銀行“利財通1號”扣除3%的相關贖回費,并減去首月已派發的固定收益2.75%后,市值為36.82美元,浮虧63.18%。根據產品說明書,東亞銀行曾表示,“不論股票表現如何,投資者首月均可獲得‘30%’的年化收益”。但熟悉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這只是個虛像,實際的收益率也只有2.75%,而且年化收益尚未落袋為安,巨額虧損已然出現。
除此以外,渣打銀行的“金豬寶貝”和“瑞銀新興基建股票掛鉤可轉換結構性”、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15期”、建行的“匯得盈2007年第三期金融行業相對表現”等,到期均有出現零收益的可能。
解惑:虧損后是去是留
對于投資者,面對理財產品的虧損,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浮動性收益產品可以視自身承受能力及對市場后期的判斷,決定是否立即贖回或繼續持有;而對于保本型產品,由于目前虧損并不影響本金,影響的只是最后的收益部分,因此可以暫時保持觀望,待合適時機再贖回。
對于銀行QDII,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更應該在把握大勢的基礎上,再決定投資策略。從目前情況看,全球股市遇到了較強的調整壓力,這就決定了將來一段時間,股市仍以震蕩態勢為主,因此QDII理財產品投資的收益也會處在一個波動較大的狀態。如果股市的總體趨勢沒有發生轉變,持有并進行結構調整是最好的策略;如果是趨勢性虧損,則需要擇機贖回。
反思:投資前認清風險
有些投資者盲目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有銀行把關,應該像儲蓄一樣沒風險,但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任何理財產品收益總是與風險相伴。
“作為投資者,成功投資的關鍵在于了解投資標的及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建行理財師范先生坦言。他提醒說,投資前,投資者首先要明確投資目標,并做好承受最大風險的準備;其次,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先仔細理解合同中介紹產品和風險提示的每一句話,要有自己的判斷和甄別,對于運作機制不明確,收益、風險描述不清楚的理財產品要堅決加以抵制,避免過分地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最后,對于產品表現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全面的評判,做出正確的再投資決定。
策略:想要增值先保本
時下,在各銀行網點可以發現,在經歷了國內外市場的連續大跌后,投資者將穩妥當成了第一要求。去年理財界最流行“跑不過劉翔也要跑贏CPI”,而目前“跑贏存款利率”成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熱點。
在產品的選擇上,理財分析師建議,鑒于目前市場處于不穩狀態,投資者應該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基礎上,尋求進一步收益。同時提醒投資者,如果產品是人民幣投資的話,要看清產品采用何種保本機制,是對人民幣還是外幣本金保本。在選擇QDII保本理財產品時,應盡量選擇對有升值預期的幣種實行保本的產品,考慮到目前人民幣升值加快,投資者應盡量選擇人民幣本金保本產品。(記者 王丹)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