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為了解救新基金發行冷淡的尷尬局面,也許是對后世抱有極大信心,今年來截至11月初,共有26家基金公司自購旗下新基金,總額約10.7億元;然而受行情影響,基金公司年內的自購總體已出現超過1億元的浮虧,這也讓“基金自購不過是作秀”的聲音逐漸大了起來。
自購股票型基金很受傷
今年以來自購的26家基金公司中,約20家基金公司自投了旗下偏股型基金約6.2億元,占自購總額的58%;6家基金公司自購約4.39億元的債券型基金,占自投總額的42%。
受行情影響,截至今年11月初,基金公司年內對旗下基金的自購總體已出現超過1億元的浮虧。不過從品種看,主要是大部分自購偏股型基金的公司出現虧損,特別是在去年末今年初自投股票型基金或者倉位較高的混合型基金的公司,在三季末都面臨著巨額的虧損;而在今年的債券牛年中,申購自家債基的基金公司則分享了這場盛宴,截至11月底,去年11月以來購入自家債基的基金公司已收益了近4000萬元。
面臨深度被套局面,近期一家基金公司贖回了年初對旗下基金的一筆5000萬元的投資,這一金額到了三季度末只剩下45.35%了,損失幅度并不亞于一般投資者。
不過10月以來,隨著大盤有所回暖,華夏、華安和大成等基金公司再度卷土重來,自購旗下股票型基金,這些投資目前已產生了賬面浮盈。
集中贖回以往自購份額
封閉式基金方面,基金公司的增持步伐明顯減緩。2008年,大部分基金公司基本保持對封閉式基金的投資規模,總體上僅一季度增持1.4億份,二三季度基本沒有變化。其中,易方達對旗下三家基金增持,長盛增持基金同益,華夏增持基金興和。目前華夏和易方達的自持比例最高,分析人士認為,此舉表明這些公司對自己的投資管理能力充滿信心。
與2007年底相比,2008年上半年大部分基金管理公司減持了自購的開放式基金,根據華泰證券的統計,減持份額為19.7億份,減少幅度達到45%。華夏、嘉實、南方、廣發等資產管理規模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全部贖回了自購的開放式基金。
專家分析認為,基金公司在一個時間段內集中贖回基金份額,很有可能是由于預期市場將下跌,因而主動贖回基金以回避市場風險。因此專家建議,基金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基金管理公司贖回自購基金份額的公告,將公告頻繁出現視為一個判斷市場變化的信號。
于是,在開放式基金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奇特現象:一方面為了給新基金發行解困,基金公司傾囊自購;另一方面,這些基金公司又在大舉集中贖回以往的自購份額。針對此現象,有分析人士認為,前者可能更多出于市場營銷的目的,對一般投資者的參考意義不大。
投資者須辨清基金自購動機
總體來看,自購基金今年雖然被套,“認輸出局”的還是少數。今年上半年,有5家基金公司對旗下基金進行了凈減持,10家基金公司未出現變動,27家基金公司對旗下基金進行凈增持,另外,還新增5家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三季度來看,也是減持的少,自購的多。對此,專家分析,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受“持有不得少于六個月”的規定限制,二是為了防止給市場帶來更大震蕩。
華泰證券研究所王華認為,基金管理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的動機一般有兩種,一是市場營銷,即通過自購基金,表示與基金持有人風雨同舟,以吸引投資者購買基金或者減少基金贖回行為;二是投資獲利,即擴大基金管理公司閑置資金的運用渠道,通過投資基金獲取收益。他認為,第一種動機產生的自購對投資者而言借鑒意義不大,第二種動機下的基金自購則值得關注。(記者 龔小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