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群體觀望最怕槍打出頭鳥,3月發放,
你付出多少?你得到多少?你得到的多了,還是得到的少了?
“一年下來,對內天天加班、月月出差;對外忙著向基民反復解釋安慰、應付各種負面報道,這年終獎拿得容易嗎?”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場總監2月10日見著理財周報記者就不停抱怨,她至今尚未領取期盼已經的年終bonus,“公司說三月會發一點的。”
據記者了解,受市場影響,今年基金公司的年終獎發放數額開始回歸理性,從已經發放年終獎的基金公司統計來看,“6個月月薪”成為行業中位數水平,但2008年行業人均年收入卻仍然高達70萬元。
但至今大部分基金公司仍然選擇按兵不動,并未發出這筆獎金,而是靜觀其他基金公司行動。可以預見,基金業2008年紅包發放的高峰將出現在3月,而4月離職跳槽高峰也將隨之而來。
年終獎調查:20個月~-30%
在人才為第一競爭力的基金業,各大基金公司對于衡量公司對員工“體貼度”的年終獎發放都一向不敢有絲毫閃失,“過高和過低都不恰當,這是種藝術。”這位市場總監如此比喻。
一旦一家基金公司年終獎發放數目過多或過少,產生的連鎖效應顯而易見:銀行過賬半小時后,具體金額就可傳遍上海陸家嘴同行;一小時后,消息肩負著上海基金業景氣度指數通過msn北上北京,南下深圳;三小時后消息敏感的行業記者開始動筆,此時已上升至行業形象,第二天就有可能變成全國皆知的秘密了。
但基金公司高管們最擔心的并非消息傳遞的速度,而是金額的準確度,在環環相傳的過程中,過高的年終獎數字必然將被無限放大,而過低的年終金亦會人為地繼續縮減。作為理論上的內部機密,公司亦不可能出面澄清,“只能吃啞巴虧。”
以下理財周報記者將曬一曬目前為止聽聞的行業部分基金公司年終獎數字,不保證數字的完全準確性,但多方打聽基本與事實相符。
消息收集迄今最大方的是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該基金公司去年在員工的齊心努力下,行業內地位提升明顯,老板以20個月的年終獎予以嘉獎。另外,上海的一家知名合資基金公司雖然去年業績并不突出,但年終紅包同樣高于12個月,理由是“我們的員工平時工資在業內并不高”。
而上海資歷最老的三家基金公司則命運迥異,其中一家發放年終獎數額堅挺在2007年牛市水平;另一家業績最優者則低調地打了7折;而還有一家則被業內盛傳公司正在考慮縮減開支、減薪等計劃。
悲慘的基金公司遠不止這一家,上海已有一家規模業績皆不理想的基金公司公開宣稱今年沒有年終獎。
但不發也許并不是最慘的,離奇的是上海亦有少數幾家迷你型基金公司變相減薪20%~30%。以某家合資基金公司為例,公司在年初與員工簽訂工作合同時,加入了如下條款:每月發放合同約定工資的70%,待年末完成績效考核指標,則發放余下30%部分。
但面對去年離奇的大熊市行情,在年末拿到剩余的30%績效工資已經顯得天方夜譚。“別說像去年那種行情,即便正常年份要達到公司制定的績效指標也是難如登天。”該公司員工向記者抱怨。
而另一部分合資基金公司僅是在去年年末按照慣例發放了雙薪,“我們已經知足了。”公司員工對此并無怨言,但在前年牛市,這種默契并不存在。當時該合資基金公司雖然并無發放年終獎義務,但迫于行業壓力還是送出數額不菲的大紅包。
2008年固定薪酬上浮逾一成
變動薪酬預計發放金額超過2007年總薪酬的50%
在談論基金公司2008年的薪資之前,理財周報也為你調查到2006、2007年共同基金的薪酬數據(全部為稅前數據,下同)。
理財周報透過直接或間接采訪數十間基金公司及相關人力資源咨詢機構后發現,2007年基金公司人均固定薪酬為32萬元,比2006年的27萬元增加了18.5%;人均變動薪酬(含年終獎)為52萬元,是2006年的3.2倍;人均福利逾8萬元,較2006年更是大增超過80%。
數據顯示,2007年上述30多家基金公司人均總薪酬(固定+變動+福利)高達92萬元。理財周報獲知,該等數據已基本能夠代表全行業平準水準。
在令人炫耀的高薪酬背后,共同基金2007年也交出了驚艷的財務答卷。
其中,2007年的人均營業收入近750萬元,是2006年的4.5倍;稅前利潤率52%,是2006年26%的兩倍;人均利潤更是創出了超過400萬元的天文數字,而2006年只有60余萬元。
從薪資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來看,2007年是13%,大幅低于2006年近30%的數字。
一份來自上海基金行業薪酬調查的數據顯示,行業2007年固定薪酬較2006年增長了28.9%,浮動薪酬增長約98.2%。而2008年上半年基金行業現金薪酬總額較上年增長了57.1%,行業人均薪酬(包括高管)達到了67.7萬元/年。
這僅是上海基金業的相關數據,一位基金業薪資測評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一份針對全國基金公司的行業薪資調查結果顯示,人均薪酬更是超過70萬元。”
以中國60家基金公司平均150人計算,行業近10000名從業人員分享了70億元的薪資總額。
另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所的數據,截至2008年12月31日,60家基金公司合計管理基金資產凈值18864.6億元,以平均1.2%的管理費收入計算,獲取收益226.37億元,人力成本占到了其中的1/3。
某種程度上,上述這些數據為共同基金的高薪酬做出了很好的注腳。而當時光進入2008年,雖然漫漫熊市令基金公司市值大受損失,但由于1.89萬億元的平均資產管理規模和2007年度相當,從2008年上半年的190億元的管理費收入來看,2008年度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仍在300億元左右。
故而熊市并未改變基金公司薪酬上漲的趨勢,只是改變了預期。
理財周報獲知,雖然基金公司2008年的財務表現仍屬滿意,但因大大低于預期(無人預料一路熊市),加之過度擴張,故而變動薪酬方面較2008年初的預期大幅下降了四成。
當然,這并未改變基金公司從業人員2008年總體收入的上揚。
理財周報多方調查獲悉,在共同基金的薪酬結構中,2008年的人均固定薪酬仍保持了約12%的增幅,其中,投研團隊以超過15%的漲勢位居最高,高管僅11%排在最低。
這實際意味著,2008年基金公司的人均固定薪酬為35.8萬元。
包括年終獎在內的變動薪酬方面,基金公司雖曖昧表態,但其增勢并未改變。理財周報調查獲知,絕大部分基金公司仍然預計將發放超過2007年度總薪酬的50%作為2008年度的變動薪酬。這意味著,將有超過42萬元=(32+52)/2的人均變動薪酬。在不涵蓋福利的情況下,2008年度,基金公司8000名從業人員(60間基金公司,平均140名員工)將獲得人均近80萬元的稅前總薪酬。
針對這一數字,有基金公司高層向理財周報表達了三點意見:其一,上述薪酬僅為稅前薪酬,如果考慮稅收因素和各項福利因素,其真正實發的金額并不多,發放到普通員工手里的則只會更少;其二,上述總薪酬結構中,尚有多間基金公司的變動薪酬未發放,或者目前只發放普通員工,高層的年終獎并未發放,此間仍存在一定變數;其三,基金公司從業人員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盡管因制度原因未抵御市場系統性風險,但作為補償理應獲取高薪酬。
2009年基金業人均現金薪酬回歸到2006年至2007年之間
多位基金高層普遍表示,2009年基金業將迎來最困難的一年,除了管理費收入有下降的風險之外,基金公司還得為過往幾年的瘋狂擴張付出代價。
作為中國金融領域的新興行業,基金業規模在2009年之前一直呈現爆發式增長。相關統計顯示,從2006年至2008年的數據分析來看,基金公司人員規模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目前基金公司的平均規模140人。
上海一家政府性質的人力資源公司咨詢顧問預計:“2009年,基金公司基本會凍結新增招聘計劃。雖然凍結招聘計劃,但基金行業結構性裁員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人員的結構性調整和自然裁員會更為普遍。”
“目前來看,2009年上半年基金行業的流動率將繼續保持低位運行。但與此同時,由于公司裁員、人員結構調整等導致的非主動離職的比例卻在上升。”該人士認為,“2009年基金業人均現金薪酬的水平將回歸到2006年至2007年之間。”(記者 李曄斌/文)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