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猶如落花流水去,曾經豪氣干云,如今戰戰兢兢;錢來錢去似白駒過隙,哪堪熊途漫漫,只怪欲壑難填……去年還在高唱著“跑不過劉翔,也要跑贏CPI”的中小投資者,眼下正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難以自拔。不要說“跑贏CPI”了,如今能“跑過存款利率”已經算是令人莫大鼓舞的事。于是,曾經標榜高收益的金融理財產品漸漸淡出人們視野,而一度遭到冷遇的保本微利型理財產品卻日漸火爆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膨脹之后,市民理財的重心似乎又回歸到了保本時代。大家都捂緊了口袋,精打細算地孵起了“熊市下的蛋”。
1、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熱銷
2008年間,A股由牛轉熊,在投資者的資產市值不斷縮水的過程中,銀行理財產品也一改過往牛氣沖天的性格,紛紛打出保證本金安全的大旗粉墨登場。有權威數據表明,2008年以來,有超過1900只銀行理財新產品發行,而其中有超過1000只為保本型理財產品。
“按照保本的程度,銀行的浮動收益類保本理財產品通常分為三類:本金100%加固定收益類保本、本金100%保本、本金95%~80%保本。”一位銀行理財產品營銷人員表示,這樣分類主要是和產品本身結構有關,通常銀行保本辦法是將本金投資于低風險領域,用預支收益進行投資。一些95%~80%保本的產品,主要是銀行對投資者風險厭惡程度不同進行分類設計,也可能因為投資的期權價格比較高。
而據有關機構的不完全統計,今年出現的千余種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中,保本比例在100%以上的理財產品占到總數的近60%,而保本比例低于90%的只占不到2%。如此看來,“保本”業已成為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首要任務。
“高收益產品不敢買了,越買虧得越多!”家住蓮花北的劉大姐退休以后一直在炒股養“基”,如今在深度套牢后,她把手里的現金統統換成了一種掛鉤國債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劉大姐告訴記者,2007年她幾進幾出股市,實在是賺了不少錢。可到2008年后她數次“抄底”,可越抄越虧,現在賬面浮虧超過60%。去年買的基金賬面浮虧也達到40%。所以,她現在只接受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其他暫時不予考慮。
據介紹,一些信貸信托類、打新類的短期產品雖然不承諾保本,但目前看都未出現到期收益未能兌付或大面積虧損的情況。此外,不少銀行固定收益類產品同樣是可以保本的,這類產品一般投資于低風險的領域,基本不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
2、股票型基金逐漸失寵
2007年理財市場是偏股型基金的天下,2008年基金則以“保本、債券、貨幣”等概念號召基民。從今年以來基金的整體業績看,排名前十位的都是債券型基金,具有很強的避風港作用。“來咨詢債券型基金的人很多,還有不少是把股票型基金轉成了債券型基金。”一家銀行網點的基金營銷工作人員說。
業內人士表示,債券基金之所以博得投資者青睞,主要是因為股市低迷。從股市大幅下跌以來,目前市場上的股票型基金投資收益基本為負數。相比之下,債券基金則獲取了不錯的收益,普遍跑贏股票基金,這讓不少投資者意識到了合理進行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另一種引起中小投資者關注的就是保本型基金了。目前,保本基金仍是一種稀缺產品。從現有的情況看,眼下市場上的保本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虧損幅度不到10%,相對于股票型基金動輒虧損50%的慘狀,顯示出了很強的抗跌性。
家住梅林的彭女士一直以來都在通過銀行投資基金定投的產品,但隨著自己購買的偏股型基金凈值大幅縮水,她已經把自己定投的基金品種轉為債券型基金。彭女士告訴記者,“去年投資的20萬元現在只剩下12萬元了。還是買債券型的基金保險,現在賺錢的都是這種基金,所以我今年買的基金都是這種類型的。”
“守能保本,攻能增值!”這是目前“基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口號。“基民”們的盈利預期較過往有了180度的轉變,“不要想著一年翻倍了,一年能賺10%就很不錯了!”
3、儲蓄保險又成理財重點
“還是放到銀行里最安全啊,放到股票上一天比一天少!”在梅華路一家銀行門前記者遇到了剛剛辦完業務的劉先生,他剛存了5萬元兩年期定期存款,“雖然降息了,但現在利息稅也免了嘛,存銀行里應該不會貶值吧!”他告訴記者,現在大家之所以存定期存款并非看重其利息收入,主要是對其他投資渠道失去了信心,不敢再做投資。
與去年銀行儲蓄大搬家情形不同,如今“現金為王”的意識成為主流。深圳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8月深圳國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2805.33億元,比年初增長11.4%;其中儲蓄存款余額4412.68億元,比年初增長16.4%。而去年同期深圳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只有3715.22億元。
除了銀行儲蓄,一些具有保本功能的保險產品也再度成為市民青睞的對象。“所有的分紅型保險不但保本,還有保障功能和息漲息隨的功能”。一位壽險業務員在給記者做保險咨詢時如此表示,“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開始買保險了,既是一個人生保障,也是一個資金保障。”
4、保本理財亦應注重風險
在保本型理財金融產品熱銷的同時,記者也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多數中小投資者對于各類理財產品的認知程度還極其有限,對于“保本”的理解也存在許多誤區。
譬如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首先,保本型理財產品絕大多數是不保盈利的,即使在其宣傳資料上提供了可能盈利的百分比,但這只是一種樂觀預期。其次,這種理財產品一般都有一個所謂“保本期限”,換言之,買了這種產品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提前贖回,如果在“保本期限”內提前贖回,還是存在本金損失的可能。并且,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率是完全有可能低于定期存款利率的,這一點要靠投資者自己去權衡。
而基金產品也同樣存在投資風險。譬如保本基金,就有業內人士指出:“投資保本基金要全程參與,投資者只有在認購期購買并持有至到期,才能享有當期的保本。如果提前贖回,只能以當時凈值計,如有虧損需自己承擔,還要支付贖回費用。”
至于保險產品,許多分紅型保險產品的收益率是低于銀行定期儲蓄利率的,如果你不看重其保障功能,而只想謀取更大利益的話,就沒有必要把資金放到這類品種上去。
熊市帶給投資者的不僅僅是沉重的心理負擔,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投資風險的切膚之痛,使投資理性得以回歸。未來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注重投資風險控制。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