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3日電 據中華工商時報報道,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提出,中國目前已經積累了全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而且,在連續2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和高儲蓄傾向下,資金也出現了相對富余。外資、外貿政策應該進行相應調整,重新定位。而目前中國的生產、金融、外貿也都處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這是進行外資、外貿政策調整的有利時機。
林毅夫表示,中國現有的外貿、外資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是一個既缺資金又缺外匯的典型“雙缺口”發展中經濟,所以從1985年開始,中國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稅政策以鼓勵出口。同樣,為了填補資金缺口,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也采取了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給外資企業許多政策優惠,包括稅收上的“兩免三減”,所得稅只有國內同類企業的一半左右。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非常快,1978年-2005年間年均增長高達17%,為世界同期貿易增長率8%的2倍多,27年間對外貿易增加了68倍;同時中國也成為除了美國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但從1994年開始,中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年年都出現雙順差,現在已經積累了全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而且,在連續2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和高儲蓄傾向下,資金也出現了相對富余。在外貿政策上,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的出口退稅政策是以鼓勵出口、多賺取外匯為目的,現在外匯已經不再短缺了,據此,林毅夫認為,當前外資、外貿政策的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雙缺口”條件下形成的政策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重新的定位。外貿政策應該以鼓勵我國的企業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為目的。
他明確提出,中國是一個資源、土地、能源短缺,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因此應該降低或逐漸取消對資源密集、土地密集、能源密集和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退稅,這樣中國的企業才會少發展、少出口這些產品,從而有利于改善中國的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在外資政策上,林毅夫表示,現在資金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外資政策應該改為以吸引國內所沒有、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高新技術為主要目的。具體來講,應該實行“兩稅合一”,統一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和稅收政策,取消現在對內外資企業實行差別待遇的政策,并代之以對不同技術標準的行業實行差別待遇的政策。
他認為,在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后,并非就不能再鼓勵對外資企業到中國來投資,他說,只要把行業準入和高新技術標準的門檻定明確,仍然可以給需要鼓勵的外資優惠。當然,將來國內的企業如果達到同樣的技術標準,只要這個優惠政策還在也應該同樣得到優惠。不過,優惠的目的既然是鼓勵國內所沒有的高新技術企業來投資,屆時就應該水漲船高,提高優惠的門檻。這樣的外資政策既不違背國民待遇的原則,也能夠更有效地鼓勵具有先進技術的外資企業來投資,推動中國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劉黃)